审定通过桑蚕品种简介
(编者注:本次审定通过2个桑树品种编号为国审蚕桑20000001~20000002,见第四章;9对桑蚕品种杂交组合编号为国审蚕桑20000003~20000011。)
1.华瑞×春明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蚕桑20000003
选育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
品种来源:123,R;628,92
特征特性:属中×中、日×日杂交固定种,二化性四眠蚕。正交卵色灰绿色,卵壳淡黄色;反交卵色紫褐色,卵壳白色。催青经过11天,5龄经过7日12时,全龄经过24~25天。孵化齐一,蚁蚕体色黑褐色,1~2龄有趋光性,眠起齐一,壮蚕体色青白,高产好养,茧型大。茧层率26.81%,鲜毛茧出丝率19.55%,茧丝长1419米,解舒率70.03%,解舒丝长991米,茧丝纤度2.948D,茧丝纤度综合均方差0.711D,净度93.72分。
产量表现:1999年国家区试(验证试验)万头收茧量29.63千克,万头茧层量5.533千克,万头产丝量4.043千克,5龄50千克桑产茧量2.456千克、产丝量0.480千克,分别比对照品种提高11.45%、19.69%、21.53%、9.11%、19.11%。
饲养技术要点:①按二化性标准催青;②稚蚕期有趋光性和趋密性,注意匀座扩座;③稚蚕期用桑要适熟偏嫩,壮蚕期适熟偏老,避免湿叶、黏叶、防止细菌病发生;④冷藏浸酸盐酸比重1.094,液温47.7℃,时间6分至6分30秒。
全国品审会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品种审定标准,予以审定通过。适宜长江流域春期和黄河流域春、秋蚕期试养推广。稚蚕期有趋光性和趋密性,应注意及时匀座、扩座,给桑应避免湿叶、黏叶,以防止细菌病发生。
2.钟秋×金铃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蚕桑2000004
选育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
品种来源:C21,57C;872,明珠
特征特性:属中×中、日×日杂交固定种,二化性四眠蚕。体质强健,孵化、眠起、上蔟齐一,增产潜力大,丝质优。茧层率25.86%、鲜毛茧出丝率19.75%、茧丝长1378米、解舒率83.89%、解舒丝长1154米,茧丝纤度3.032D,茧丝限度综合均方差0.678D,净度94.48分。
产量表现:1999年国家区试(验证试验)万头收茧量21.05千克、万头茧层量5.449千克、万头产丝量4.159千克、5龄50千克桑产茧量2.550千克、产丝量0.503千克,分别比对照品种提高13.72%、17.87%、25.42%、13.28%、24.81%。
饲养技术要点:①彻底消毒,杜绝病源;②做好催青工作,使蚕种孵化齐一;③保持一定的温湿度,稚蚕期温度25~27.8℃、相对湿度85%~90%,壮蚕期温度24~25℃、相对湿度75%;④收蚁叶和各龄桑叶适熟偏嫩,良桑饱食;⑤蔟中温度24~25.9℃,注意通风换气。
全国品审会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品种审定标准,予以审定通过。适宜长江流域春期和黄河流域春秋蚕期试养推广。收蚁用桑与各龄用桑宜适熟偏嫩,做到良桑饱食。
3.华峰GW×雪·A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蚕桑2000005
选育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
品种来源:华峰G,华峰w;雪松,54A
特征特性:属中×(日×日)型三元杂交种,二化性四眠蚕。正交卵色灰绿色,卵壳淡黄色;反交卵色紫褐色,卵壳白色。孵化、眠起、上蔟齐一,耐氟性强,1~3龄蚕用含氟60毫克/千克、4~5龄用120毫克/千克的桑叶饲养能正常生长发育。茧型大而匀正,张种产量45千克以上。茧层率25.20%,鲜毛茧出丝率19.34%,茧丝长1419米,解舒丝长1020米,解舒率71.98%,茧丝纤度2.759D,茧丝纤度综合均方差0.532D,净度94.43分。
产量表现:1999年国家区试(验证试验)万头收茧量20.64千克,万头茧层量5.200千克,万头产丝量3.996千克,5龄50千克桑产茧量2.519千克、产丝量0.487千克,分别比对照品种提高11.51%、12.48%、20.51%、11.91%、20.84%。
饲养技术要点:①蚕期前彻底清洗消毒,蚕期中注意消毒防病;②做好催青工作,转青卵发放的要注意补催青;③最适温度1~3龄27.5~25℃,4~5龄25~24℃;④饲养过程中要避免湿叶和变质叶,保持蚕座干燥;⑤适熟上蔟,控制密度,保持蔟室通风良好。
全国品审会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品种审定标准,予以审定通过。该品种具备较强的耐氟性能,适宜在长江、黄河流域春期和中晚秋期试养推广。饲养过程中要避免湿叶和变质叶,并保持蚕座干燥。
4.群丰×富·春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蚕桑2000006
选育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
品种来源:群丰为“C苏A/秋丰”中中杂交固定种,富为引进品种,春为“限三A×春晖”日日杂交固定种。
特征特性:属中×日·日型三元杂交种,二化、四眠,普斑,壮蚕体型粗壮,茧形长椭。中系为双系原种,普班限性,A系灰色卵,B系淡绿色卵。日系为互交原种,普斑,卵紫褐色。丰产性、耐氟性较好。茧层24.85%,鲜毛茧出丝率18.67%,茧丝长1386米,解舒丝长1018米,解舒率73.51%,净度95.02分,茧丝纤度2.915D,茧丝纤度综合均方差0.653D。
产量表现:1999年国家区试(验证试验)万头收茧量21.45千克,万头茧层量5.314千克,万头产丝量4.004千克,5龄50千克桑产茧量2.586千克、产丝量0.482千克,分别比对照品种提高15.88%、14.95%、20.75%、14.88%、19.06%。
饲养技术要点:①春期做好补催青工作,及时摊种,保持黑暗和26.7~27.8℃的温度,干湿差1~2℃;②养蚕前及养蚕期间做好消毒防病工作,壮蚕期重用石灰,保持蚕座干燥,做好分批提青、饲养工作;③稚蚕期选用适熟叶,不吃湿叶、变质叶,少吃露水叶,壮蚕期充分饱食,以提高张产和茧质;④上蔟不能过密,蔟中通风排湿,秋期空气及桑叶农药污染,杜绝微量农药中毒和不茧蚕的发生。
全国品审会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品种审定标准,予以审定通过。适宜在长江流域春期,黄河流域春、秋期试养推广。饲养过程中应注意预防桑叶与空气中的农药污染,蔟中注意通风排湿,以防农药中毒蚕和不结茧蚕的发生。
5.洞·庭×碧·波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蚕桑2000007
选育单位:湖南省蚕桑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限1,秋丰;限2,854B
省级审定情况:1999年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为含多化血统的二化四眠夏秋用斑纹双限性四元杂交种,花蚕为雌蚕、白蚕为雄蚕。洞·庭、碧·波催青经过相同,洞·庭的全龄经过和蛰中经过比碧·波分别短1天。洞·庭×碧·波催青经过11天,全龄经过23天。体质强健,发育齐快,饲养容易,蚕大茧大,产量高,茧丝质优。茧层率22.63%,鲜毛茧出丝率15.99%,茧丝长1178米,解舒丝长784米,解舒率66.88%,茧丝纤度2.462D,净度92.20分,茧丝纤度综合均方差0.498D。
产量表现:1999年国家区试(验证试验)万头收茧量17.50千克、万头茧层量3.964千克,万头产丝量2.797千克,分别比对照品种提高2.40%、8.28%、3.53%;5龄50千克桑产茧量、产丝量略低于对照品种。
饲养技术要点:①由于蚁蚕和小蚕趋光性和逸散性较强,收蚁感光不宜早,宜适当提早收蚁;②每次给桑前注意做好匀座和扩座工作;③壮蚕食桑快,要注意良桑饱食;④雄蚕老熟快、营茧快,要及时拾上蔟,雌蚕熟性较慢,拾熟应当偏迟。
全国品审会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桑蚕品种审定标准,予以审定通过。适宜在长江流域夏秋期和珠江流域春秋期试养推广。蚁蚕与稚蚕期趋光性与逸散性较强,雄蚕老熟较快,雌蚕老熟较慢,宜适时拾熟上蔟。
6.云·山×东·海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蚕桑2000008
选育单位: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
品种来源:苏花,871;8B,日
特征特性:属中·中×日·日型夏秋用四元杂交种,二化、四眠。正交种卵色灰褐,反交种卵色紫褐,卵壳白色,蚁蚕黑褐色。克蚁头数2000~2100头,眠起齐一。壮蚕体色青灰白,正反交均为形蚕,茧形长椭圆,间有微束腰,茧色白、缩皱较粗,茧层结实。茧层率22.51%,鲜毛茧出丝率16.30%,茧丝长1239米,解舒丝长806米,解舒率64.71%,茧丝纤度2.422D,净度92.83分,茧丝纤度综合均方差2.422D。
产量表现:1999年国家区试(验证试验)万头收茧量17.87千克,万头茧层量4.029千克,万头产丝量2.907千克,5龄50千克桑产茧量3.603千克、产丝量0.587千克,分别比对照品种提高4.56%、10.52%、7.63%、1.38%、4.26%。
饲养技术要点:①收蚁感光不宜过早,宜适当提早收蚁;②5龄蚕气大,遇高温多湿要注意加强通风排湿;③做好蔟中通风排湿工作,防止霉口茧的发生,以提高解舒率。
全国品审会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品种审定标准,予以审定通过。适宜在珠江流域春秋期和长江流域夏、早秋期试养推广。五龄期与蔟中应做好通风排湿工作。
7.芙·桂×朝·凤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蚕桑2000009
选育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蚕业指导所
品种来源:芙乙,8810;7532,11
特征特性:属中·中×日·日四元杂交种,二化性、四眠蚕。正交卵色灰绿色,克卵粒数1700粒;反交卵色灰褐色,克卵粒数1800粒。孵化、眠起、上蔟均齐一。食桑旺,发育整齐。蚕体青白,形、素两种蚕共显。茧型较大、匀正。茧色白,缩皱中等。繁育性能好。茧层率22.22%,鲜毛茧出丝率16.85%,茧丝长1155米,解舒丝长788米,均超过对照品种;解舒率67.95%,净度91.77分,茧丝纤度2.727D,茧丝纤度综合均方差0.535D。
产量表现:1999年国家区试(验证试验)万头收茧量18.70千克,万头茧层量4.157千克,万头产丝量3.0147千克,5龄50千克桑产茧量3.702千克、产丝量0.627千克,分别比对照品种提高9.42%、13.55%、16.59%、4.16%和11.37%。
饲养技术要点:①做好高温感光催青,见点后黑暗保护,促使孵化齐一;②加强养蚕前、中、后的消毒防病工作,杜绝病原,减少蚕病发生;③收蚁饷食必须选择新鲜适熟桑叶,4~5龄蚕座宜稀,盛食期要良桑饱食,遇高温多湿要加强通风换气;④适熟上蔟,防止过密,注意通风排湿。
全国品审会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品种审定标准,予以审定通过。适宜在珠江流域春秋期试养和长江流域夏、早秋期试养推广。壮蚕盛食期要良桑饱食,遇高温多湿要加强通风换气。
8.夏蕾×明秋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蚕桑20000010
选育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
品种来源:953由(秋芳·丰一)F2×853固定而成,954由明晖×(54A/46)F3固定而成。
特征特性:属中·中×中、日×日·日杂交固定种,二化、四眠蚕。体质强健,孵化、眠起、上蔟齐一,好养,抗氟抗高温。茧型大,产量高,丝质优。茧层率22.67%,鲜毛茧出丝率16.86%,茧丝长1178米,解舒丝长812米,解舒率69.09%,茧丝纤度2.667D,净度91.27分,茧丝纤度综合均方差0.530D。
产量表现:1999年国家区试(验证试验)万头收茧量17.55千克、万头茧层量3.977千克、万头产丝量2.944千克、5龄50千克桑产丝量0.589千克,分别比对照品种提高2.69%、8.63%、9.00%、4.62%;5龄50千克桑产茧量3.521千克,接近对照品种。
饲养技术要点:①做好催青工作,使蚕种孵化齐一;②做好各阶段消毒防病工作,加强技术管理,杜绝病源;③保持目的温湿度,稚蚕期温度25~27.8℃、相对湿度85%~90%,壮蚕期温度24~25℃、相对湿度75%;④收蚁时和各龄桑叶新鲜、适熟、偏嫩,良桑饱食;⑤加强通风、排湿工作,防止高温闷热;⑥及早做好上蔟准备工作,上蔟不宜过密,蔟中温度23.3~24.4℃。
全国品审会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品种审定标准,予以审定通过。适宜在长江流域夏、早秋期试养推广。用桑宜适熟偏嫩,否则易产生小蚕;上蔟不宜过密,并应做好通风排湿工作。
9.荧光×春玉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蚕桑2000011
选育单位:山东省蚕业研究所
品种来源:荧光是由苏17白荧光(母本)、苏17黄荧光(父本)定向交配选育而成;春玉系湘晖、756后代分离选择而来。
特征特性:属荧光茧色判性品种,二化性四眠蚕。克蚁头数2300头左右,蚁体黑褐、壮蚕体色青白。蚕体粗壮、匀正,眠性快,容易饲养。熟蚕快齐,多营上层茧,茧色白。茧层率25.47%、鲜毛茧出丝率18.77%、茧丝长1512米。解舒丝长1095米、解舒率72.55%,茧丝纤度2.487D、净度96.65分。用3650紫外分析仪,在暗视野下照射中、日系原种种茧和一代杂交种的鲜茧、干茧,雄茧呈黄荧光色,雌茧呈白荧光或淡紫荧光色,判性准确率达95%~100%。利用该品种的茧色荧光鉴别雌雄比现行蛹期肉眼鉴别提高工效13.53倍。
产量表现:1993—1994年蚕桑专业委员会指定单位实验室鉴定,万头收茧量19.97千克、万头茧层量5.103千克、万头产丝量3.727千克;对照品种菁松×皓月万头收茧量20.08千克、万头茧层量5.102千克、万头产丝量3.913千克。农村大面积中试,春季张产44.42千克、秋季35.5千克,菁松×皓月春季和秋季分别为41.27千克和32.96千克。
饲养技术要点:①该品种眠起快、食桑旺,应注意提早扩座,5龄期及时增加给桑量,保证良桑饱食,充分发挥其茧层率高的特性;②茧型大,方格蔟孔不宜过小,以减少柴印茧的发生;③丝胶易溶解,烘茧宜适当偏老,煮茧宜适当偏轻,有利于提高解舒和出丝率。
全国品审会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品种审定标准,予以审定通过。适宜在长江流域春期和黄河流域春秋蚕期试养推广。丝胶易溶解,烘茧宜适当偏老,煮茧宜适当偏轻,以有利于提高解舒和出丝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