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品种区域性鉴定的任务

1 桑品种区域性鉴定的任务

桑品种区域性鉴定的任务是在全国或省区不同范围内根据不同自然气候条件,对桑树新品种客观评价其利用价值,并确定其适应范围和推广地区,为桑品种布局区域化提供依据。同时通过桑品种鉴定,把评选出适合当地自然条件和栽培技术的优良桑品种,建立母本桑园,加速繁育推广。

1.1 鉴定桑品种的生物学与经济学特性

新品种在参加区域性鉴定之前,要具有一年的品种比较试验资料和二年春、秋期重复饲料试验成绩,对生物学和经济性状作过鉴定。区域性鉴定是较大范围内进行多点鉴定,以全面了解其生物学与经济学特性,客观地评定其利用价值。

1.2 确定新品种的适宜推广区域

我国幅员辽宽,各大蚕区间的气候条件,地理环境都有较大的差异,加之栽培技术和饲育形式的不同,又因任何品种都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经过人工培育而成,它对地理分布表现出一定的局限性,相应地都有一个自然分布区域,超出了这范围,就会因对环境条件或栽培技术的不适应,难以发挥优良品种的增产效果,而导致新品种的经济效益降低。桑品种区域性鉴定就是通过对新品种在各地的适应性鉴定,确定其最适宜的推广区域。

1.3 掌握新品种适宜的栽培技术

有了优良的桑品种,还必须配合优良的栽培技术,即所谓“良种良法”。在不同环境和栽培条件下,通过鉴定,根据品种性状表现,提出相应的栽培技术措施,使良种发挥更大的增产潜力。

1.4 建立新品种生产示范和繁殖推广基地

桑树是多年生植物,育成一个桑树新品种需较长的年限,而到实际应用,转化为生产力还需要更长的时间。为了使育成的新品种尽快地在生产上发挥作用,鉴定点应是本地区的良种示范、繁殖和逐步实现良种区域化的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