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部公告第171号

六、农业部公告第171号

两优培九、渝麦7号、铁单16号、冀668等138个农作物品种业经第三届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审定通过,现予公告。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

2001年8月29日

审定通过蚕品种简介

(注:本次审定通过桑品种2个;桑蚕品种2对;柞蚕品种1个。)

1.蚕专4号

审定编号:国审蚕桑2001001

选育单位:苏州大学、吴江市蚕桑站、吴县市蚕桑站

品种来源:自然杂交实生桑

省级审定情况:未审定

特征特性:树形挺拔,枝条直而粗长,发条数接近湖桑32号;皮色青灰,节间短,节间距介于湖桑32号和新一之濑之间;桑芽三角形,芽鳞灰白;叶形呈心形、比湖桑32号稍小,叶缘乳头锯齿,叶尖双头,叶色深绿有光泽,色似桐乡青,叶肉厚;叶序为3/8;春季发芽比湖桑32号提早4~5天,先叶后花,以开雌花为主,花果少,叶质优,对刺吸式昆虫红蜘蛛、桑蓟马、叶蝉等危害的抵抗力明显强于湖桑32号,抗旱与抗寒性能与湖桑32号相当。

产量表现:1991—1994年在吴江市区试调查,产叶量比湖桑32号提高15%;丝茧育收茧量、茧层量和种茧育单蛾产卵数比湖桑32号提高10%左右;总糖、粗蛋白、粗脂肪比湖桑32号提高13%~15%,叶丝转化率提高16%左右。

栽培技术要点:由于树形挺拔、枝条直立,栽植可适当偏密、疏芽时适当多留枝条;蚕蚕期进行摘心,以提高叶质、增加产量,晚秋期适当留叶,增加树体养分,提高翌年春叶产量;加强肥水及其他管理工作。

适宜种植地区:适合于苏南蚕区及其他长江中下游蚕区种植。

2.陕桑305

审定编号:国审蚕桑2001002

选育单位:陕西省蚕桑丝绸研究所

品种来源:“新一之濑”嫁接苗,经0.1%~0.4%秋水仙素诱变后处理,单芽分离嫁接获得三倍体植株——陕桑305。

省级审定情况:1999年元月通过陕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

特征特性:三倍体桑,晚生中熟品种。树形稍开展,枝条粗长而直,皮棕褐色,髓部稍大,偶有畸形叶或无叶枝段;节间直,节间距3.3厘米,叶序2/5或3/8,皮孔椭圆形,淡褐色,6~8个/厘米;冬芽短锥形,淡赤褐色,尖离,副芽小而少;成叶长心形,多浅裂,叶色翠绿,叶尖尖头,叶缘乳头齿,齿尖有小突起,叶底心形,叶长25.2厘米,叶幅23.9厘米,叶肉稍厚,叶面微糙,有光泽,叶柄粗长,叶片稍下垂;雌花穗长0.6厘米,球形、不实、早落;抗桑疫病和抗寒性优于湖桑32号,木质较疏松,易伏条。

在陕西省周至栽培,发芽期4月1日前后,开叶期4月中旬,发芽率79.2%,成熟期5月上旬;秋叶硬化9月中旬;发条数中等,生长势强;抗寒性较强,适应性广。

产量表现:1998—2000年北方蚕业科研协作区鉴定,每公顷产叶29660千克,比湖桑32号提高23.84%,属高产品种。丝茧育万头产茧量、100千克桑产茧量略高于对照湖桑32号,叶质与对照相当。

栽培技术要点:栽植不宜过密,每公顷15000株左右;中低干养型,留足支干;春剪梢不超过条长的1/5,并重施春肥;发条后适时疏芽,使枝条分布均匀,夏秋肥分2~3次使施入;每公顷产叶量超过30吨得桑园应加大施肥量,注意配合P、K肥和有机肥,加强水肥管理和病虫害防治;小蚕用叶应比一般桑品种降低1~2个叶位采摘;夏季和早秋采叶宜“间隔采叶”,并适当增加收获次数,做到壮条多采,弱条少采,促使枝条健壮整齐,以减少黄落叶和卧伏枝。

适宜种植地区:长江以北及黄河流域蚕区栽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