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种、杂交原种与各种类型杂交种的同期比较试验[9]

原种、杂交原种与各种类型杂交种的同期比较试验 [9]

李奕仁 缪梅如 程荷棣

(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

摘要·以现行春用、夏秋用蚕品种为材料进行的原种、杂交原种和各种类型杂交种的同期的比较试验结果表明:杂交优势率的大小顺序为F1≈交原四元种(中·中×日·日)>交杂四元种(中·日×中·日)>F2;杂交原种为母体的蛾产卵数可比单交种提高25%,且交原四元种的产茧量、茧质成绩与F1无显著差异;交杂四元种对原种的杂交优势率,等于杂交原种对原种和四元对杂交原种杂交优势率的某种乘积;杂交种为母体的蛾产卵数可比杂交原种为母体的提高8%;同时还发现交杂四元种中部分组合的成绩可以接近F1与交原四元种的水平。

近年来,在蚕种生产与品种布局上出现了二个趋势。一是多元杂交种作为解决多丝量品种原蚕难养、蚕种繁育系数低的技术途径,已经应用于生产并正在发挥实际效益。据1980年全国现行桑蚕品种注册登记统计,年发种量在一万张以上的多元杂交种的发种总量达40多万张,占全国全年总发种量的35%左右。其中多数系三元杂交种,四元杂交种的比例尚不足3%。二是为了提高原料茧品质与养蚕收益,长江流域一些主要蚕区已经逐步推广春种秋养。由于中晚秋蚕期的饲育环境条件毕竟要比春蚕期稍差,变动也较大,直接饲养春用多丝量品种难免会遭遇一定风险,因此某些蚕区要求选育推广强健性与经济性状介于春用品种和早秋用品种之间的中晚秋用品种。此外,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动态,即国外已有部分研究者正在探索杂交四元种[(中1×日1)×(中2×日2)]和F2代实用化的可能性。从上述三个方面出发,利用现行的春用品种与早秋用品种为材料,进行了原种、杂交原种、一代杂交种、交原四元种(中1·中2)×(日1·日2)、交杂四元种(中1·日1×中2·日2)及二代杂交种的同期比较试验,分析各种杂交型式间的数量性状的表现与杂交优势率的变动,并探讨选配中晚秋用四元杂交种的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