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结果与讨论
2025年09月26日
2 结果与讨论
2.1 180mg/kg试验区36小时后,蚕体明显比对照区小,群体内大小不齐,开差较大,蚕儿食欲减弱,有踏叶现象,行动较为呆滞。
2.2 添食60小时后1、3两品种出现死蚕,为典型的氟化物中毒症状:体表脆易破,头突出,胸部及尾部的环节上有黑褐色斑点。限性品种死亡蚕中,有90%是花蚕即雌蚕,说明雄蚕的耐氟性能比雌蚕强的趋势,有待进一步试验证实。
2.3 1、2、3、4号品种出现不眠蚕,其特征为:体躯细小,结实发硬,轻捏无弹性之感,呈明显的竹节状,其中6~7、7~8环节的节间膜呈黑色,第一对腹足和尾足的底部呈黑色;皮脆,易破裂,体表呈锈色斑状;爬动时左右摆动不平衡。
2.4 就眠率、小时体重增长倍数、眠起5对品种处理区比对照区低;平均食桑时数5对品种处理区比对照区高。这说明180mg/kg处理对5对品种具不同程度上毒害作用(见表1)。
2.5 单以体重增长倍数来衡量蚕儿在4龄期的发育状况往往会出现处理区比对照区高的现象(参考文献1),不能正确反映氟化物对蚕儿体重增长的影响。本文以小时体重增长倍数来衡量,避免这种情况,较为正确地反映氟化物对蚕儿体重增长的副作用。
表1 试验成绩表(两期平均)
注:干物氟化物实测值(0.1N高氯酸浸提氟离子选择电极标准测定):180mg/kg的实测值163.7mg/kg;对照为43.33mg/kg。
2.6 5对品种的氟敏指数大小依次为:1>3>5、2>4;4号品种耐氟性能最强,2号与对照品种华峰×雪松的耐氟性能相当,而1、3号耐氟性能弱于对照品种(见表2)。
表2 5对品种氟敏指数
2.7 以中系作用母本的蚕品种氟敏指数平均为17.14,而以日系作母本的为19.85。在同一杂交组合中,耐氟性能以中系作母本的杂交种较以日系作母本杂交种强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