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批桑树品种鉴定工作总结

二、第一批桑树品种鉴定工作总结

全国桑品种鉴定,由全国桑·蚕品种审定委员会统一领导,委托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负责鉴定计划安排、技术交流和资料汇总等工作。1983年受理第一批参鉴桑品种,并开展筹备和繁苗工作,在各鉴定点的共同努力下,经过1984—1988年5年努力完成了本批桑品种鉴定任务。

1.基本情况

由于我国桑树品种资源丰富,分布区域广,各地生态环境不一,栽培技术不同,品种性状和适应性各异。为此,根据地理环境、栽培特点和品种特性,分设长江流域、黄河流域、珠江流域、东北地区四大区域,并以长江流域为重点,共设9个鉴定点,参鉴品种25个(不包括对照种)。各区域的鉴定点和参鉴品种分列如下。

1.1 长江流域区

鉴定点设在浙江省农业科学院蚕桑研究所、江苏省海安蚕种场、湖北省黄冈农业学校、四川省阆中蚕种场和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参鉴桑品种是育151号、育237号、育2号、湖桑7号、湖桑87号、湖桑197号、湖桑199号、红沦桑、璜桑14号、洞庭1号、辐1号、7307、707、吉湖4号、和田白桑、伦教40号、新一之濑17个,另有湖北省当地对照种黄桑。

1.2 黄河流域区

鉴定点设在山东省滕县桑树良种繁育场和陕西省农业科学院蚕桑研究所。参鉴品种是选792、临黑选、707、7307、湖桑87号、和田白桑、新一之濑6个,另有山东、陕西两省的当地对照种梨叶大桑和滕桑。

1.3 珠江流域区

鉴定点设在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参鉴品种是伦敦40湖号、塘10×伦109、试11号、丰驰桑、育2号,共5个。

1.4 东北地区

鉴定点设在吉林省蚕业研究所。参鉴品种是吉湖4号、吉籽1号、吉鲁桑、选秋1号4个。

各鉴定点根据鉴定工作细则,品种栽植统一采用随机排列法,每品种栽植0.4亩(267m2),设4次重复。亩(667m2)栽600株、养成低干形式,广东点亩栽5000株、根刈栽培。在鉴定期间,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各鉴定点的田间调查内容和方法基本相同,珠江流域和东北地区根据当地栽培技术进行调查。栽植后第三年开始叶质鉴定,进行养蚕饲料试验,各品种每期饲养2400头蚕,设3小区,春、秋各进行2期,采用统一的蚕品种和饲料技术,并同步进行各品种桑叶主要营养成分粗蛋白质和可溶性糖的化学分析。在鉴定期间,各鉴定点及时进行各项栽培措施和病虫害调查,桑树生长良好,均达到鉴定要求。

2.各品种鉴定结果

参鉴品种经过1984—1988年的5年鉴定,结果分述如下。

2.1 长江流城区的参鉴品种

本区5个鉴定点,参鉴品种17个,分早生品种和中晚生品种两类。

2.1.1 早生品种

参鉴品种是育151号、育237号,以早青桑为对照种,其鉴定结果见表4.3、表4.4。

育151号:本品种发芽期比对照种早3~7天,发芽率较高,成熟快,是早生早熟品种,宜稚蚕用叶。其单位面积产量,叶量、茧量、茧层量分别比对照种高15%、16%、18%;万头茧层量、5龄担桑产茧量与对照相仿,而万头产丝量、5龄担桑(50千克桑叶,下同)产丝量分别高于对照种春期3%、2%;秋期高8%、8%。桑叶含粗蛋白质,春叶24.94%、秋叶24.61%;可溶性糖,春叶13.56%、秋叶13.8%。桑黄化型和萎缩型萎缩病的发病率(0.64%、0.95%)低于对照种(2.1%、1.9%),未发现细菌病。适于长江流域栽培。

育237号:本品种发芽期比对照种早4~7天,发芽率高,成熟快,是早生早熟品种,宜稚蚕用叶。其单位面积产桑叶量、茧量、茧层量分别高于对照种29%、31%、33%;万头茧层量和5龄担桑产茧量比对照略高,万头产丝量和5龄担桑产丝量与对照种相比,春期分别低2%、1%,秋期分别低1%、高9%。桑叶含粗蛋白质,春叶24.52%、秋叶25.38%;可溶性糖,春叶13.56%、秋叶13.32%。桑黄化型和萎缩型萎缩病发病率分别为0.35%、0.34%,均低于对照种(2.1%、1.9%),未发现细菌病。适于长江流域栽培。

2.1.2 中晚生品种

参鉴品种15个,以湖桑32号为对照品种,经5个鉴定点分别鉴定结果见表4.5、表4.6。

湖桑197号:本品种是晚生中熟品种,单位面积产桑叶量、茧量、茧层量分别低于对照种8%、5%、5%,饲料试验4项成绩(万头茧产量、5龄担桑产茧量、万头产丝量、5龄担桑产丝量)与对照种相仿。桑叶含粗蛋白质,春叶22.60%、秋叶23.47%;可溶性糖春叶13.20%、秋叶13.18%。未发生菱缩病;轻感黑枯型细菌病,发病率为3.08%(对照种2.38%)。其成林树的条数、条长不及对照种,应适当密植。适于长江流域栽培。

红沧桑:本品种是中生中熟品种,单位面积产桑叶量、茧量、茧层量与对照种相仿,饲料试验与对照种相比,万头茧层量春季低6%、秋季高3%,5龄担桑产茧量春季相仿、秋季高8%,万头产丝量和5龄担桑产丝量春季分别低7%、2%,秋期高4%、8%。桑叶含粗蛋白质,春叶23.21%、秋叶24.91%;可溶性糖,春叶12.28%、秋叶13.13%。抗黑枯型细菌病稍弱,发病率为6.19%(对照种1.78%),未见萎缩病发生。其发芽率、发条数和条长不及对照种,应适当密植,重视细菌病的防治,适于长江流域栽培。

湖桑87号:本品种是晚生早熟品种,单位面积产桑叶量、茧量、茧层量分别低于对照种10%、17%、21%,饲料试验成绩也显著低于对照种。桑叶含粗蛋白质,春叶21.22%、秋叶22.34%;可溶性糖,春叶15.02%、秋叶13.36%。抗黄化型萎缩病弱,抗细菌病强,秋叶硬化早,易受红蜘蛛和桑蓟马危害,可在长江流域和黄河中、下游地区适量栽培,作为稚蚕用叶。

璜桑14号:本品种是晚生中熟品种,单位面积产桑叶量、茧量、茧层量分别低于对照种5%、3%、5%,饲料试验4项成绩与对照种相比,春季分别低14%、4%、16%、9%,秋季分别高4%、11%、4%、9%。桑叶含粗蛋白质,春叶22.94%、秋叶21.88%;可溶性糖,春叶13.64%、秋叶15.32%。桑黄化型和萎缩型菱缩病的发病军分别为0.68%、0.3%,低于对照种(1.63%、1.09%),未发生细菌病。其发条数、条长不及对照种,养蚕成绩不稳定,一般秋叶较好,适于长江流域栽培。

洞庭1号:本品种是中生中熟品种,单位面积产桑叶量、茧量、茧层量分别低于对照种14%、6%、7%,饲料试验4项成绩与对照种相比,春季分别高2%、7%、2%、5%,秋季分别高7%、11%、6%、9%。桑叶含粗蛋白质,春叶25.09%、秋叶23.91%;可溶性糖,春叶11.64%、秋叶13.11%。轻感黄化型和萎缩型萎缩病,其发病率分别为0.46%、0.29%,低于对照种(1.09%、1.78%)。由于发芽率低,发条数少,春叶产叶量低,适于长江流域春伐密植栽培。

育2号:本品种是早生中熟品种,单位面积产桑叶量、茧量分别高于对照种3%、5%。单位面积产茧层量低于对照种6%,饲料试验4项成绩与对照种相比,春季分别低10%、7%、11%、12%,秋季比对照种略高。桑叶含粗蛋白质,春叶20.58%、秋叶22.94%;可溶性糖,春叶15.43%、秋叶14.62%。抗萎缩病和细菌病强,其条多、条长、条直,发芽率高,宜做条桑收获,抗旱性较弱,适于长江流域平原地区栽培。

辐1号:本品种是中生中熟品种,单位面积产桑叶量、茧量、茧层量分别低于对照种10%、5%、6%,万头茧层量春季比对照种低8%、秋季高7%,5龄担桑产茧量春季与对照种相仿、秋季高12%,万头产丝量、5龄担桑产丝量春季分别比对照种低8%、1%,秋季分别高于对照种8%、11%。轻感黄化型和萎缩型萎缩病,其发病率分别为0.72%、0.19%,与对照种(0.82%、0.55%)相仿,黑枯型细菌病发病率为8.66%,略高于对照种(1.78%)。其发条数少,枝条粗直,发芽率低,春季产叶量低,适于长江流域春伐密植栽培。

湖桑7号:本品种是晚生中熟品种,单位面积产桑叶量、茧量、茧层量与对照种相仿,饲料试验4项成绩与对照种相比,春季分别低6%、4%、5%、8%,秋季低7%、1%、4%、4%。桑叶含粗蛋白质,春叶20.80%、秋叶20.62%;可溶性糖,春叶13.18%、秋叶14.76%。黑枯型细菌病发病率为6.63%,比对照种(发病率3.5%)弱,未见萎缩病发生。栽培过程中,必须及时防治细菌病发生,适于长江流域栽培。

湖199号:本品种是晚生中熟品种,单位面积产桑叶量、茧量、茧层量与对照种相仿,饲料试验4项成绩与对照种相比,春季分别高0%、9%、6%、7%,秋季低4%、0%、15%、3%。桑叶含粗蛋白质单位面积春叶22.48%、秋叶23.89%;可溶性糖,春叶14.75%、秋叶14.20%。黑枯型细菌病发病率为2.40%,低于对照种(发病率3.57%),未发现萎缩病。发条数较少,生长快叶片薄,不耐贮藏,抗旱性弱,适于长江流域平原地区栽培。

新一之濑:本品种是晚生中熟品种,单位面积产桑叶量比对照种低1%,而单位面积产茧量、产茧层量分别高于对照种10%、9%。饲料试验4项成绩与对照种相比,春季分别高2%、12%、1%、6%,秋季高10%、9%、11%、12%。桑叶含粗蛋白质,春叶22.58%、秋叶23.01%;可溶性糖,春叶12.82%、秋叶12.72%。抗萎缩病和细菌病与对照种无明显差别。其枝条较细而长,发芽率较高,宜条桑收获和密植,耐肥,不耐旱,在肥培条件较好地区,易发挥优质丰产特性,抗萎缩病较弱。适于长江流域和黄河中下游地区栽培。

7307 :本品种是晚生中熟品种,单位面积产桑叶量比对照种低5%,而单位面积产茧量、茧层量分别高于对照种3%、1%。饲料试验4项成绩与对照种相比,春季分别高3%、14%、3%、13%,秋季高4%、5%、5%、4%。桑叶含粗蛋白质,春叶24.82%、秋叶24.29%;可溶性糖,春叶12.78%、秋叶18.15%。抗黄化型和萎缩型萎缩病与对照种相仿,发病率分别为0.67%、0.41%(对照种为1.09%、0.73%),未见细菌病发生。其节密,发芽偏低(44%~62%),枝条粗直,发条数和条长均不及对照种。春叶产量较低,适于长江流域密植栽培。

伦教40号:本品种是早生中熟品种,单位面积产桑叶量、茧量、茧层量分别低于对照种9%、1%、4%。饲料试验4项成绩春季与对照种相仿,秋季高2%、13%、13%、4%。桑叶含粗蛋白质,春叶21.89%、秋叶20.64%;可溶性糖,春叶14.5%、秋叶15.12%。抗病性与对照种相同,均无病害发生。其发芽早、桑椹多,可做稚壮蚕用叶,耐旱、耐寒性弱,易生发肥大性菌核病、适于长江以南平原地区栽培。

707 :本品种是中生中熟品种,单位面积产桑叶量、茧量、茧层量分别低于对照种7%、2%、2%。饲料试验4项成绩中,除春季5龄担桑产茧量和产丝量高于对照种8%外,其他成绩与对照种相仿。桑叶含粗蛋白质,春叶24.19%、秋叶26.76%;可溶性糖,春叶13.86%、秋叶10.89%。轻感黄化型萎缩病和黑枯型细菌病,发病率分别为0.4%、0.22%,而对照种无病害发生。适于长江流域和黄河中下游地区栽培。

和田白桑:本品种是中生中熟品种,单位面积产桑叶量、茧量、茧层量分别低于对照种47%、38%、57%。但叶质优,饲料试验4项成绩均显著超过对照种。其枝条细短,叶片小,污叶病严重,抗细菌病比对照种弱。不适长江流域栽培。

吉湖4号:本品种是中生中熟品种,单位面积产桑叶量、茧量、茧层量分别高于对照种1%、8%、7%。在饲料试验4项成绩中,其秋季万头茧层量和万头产丝量分别比对照种高5%、7%外,其他各项成绩与对照种相仿。桑叶含粗蛋白质,春叶23.56%、秋叶26.14%;可溶性糖,春叶15.04%、秋叶12.88%。轻感黄化型萎缩病,发病率为0.4%(对照种无病)。其叶型较小,侧枝较多,采叶费工。适于东北地区栽培。

黄桑:本品种是湖北省黄冈鉴定点的当地对照种,其产叶量和叶质比统一的对照种差,抗病性与对照种相同,均无发病。

2.2 黄河流域区的参鉴品种

本区2个鉴定点,参鉴品种7个,以湖桑32号为对照种,另有山东、陕西两省的当地对照种梨叶大桑和滕桑,经2个鉴定点分别鉴定结果见表4.7。

临黑选:本品种是中生中熟品种,单位面积产桑叶量、茧量、茧层量分别低于对照种22%、14%、14%。万头茧层量、5龄担桑产茧量春季分别高于对照种17%、18%,秋季高1%、6%;万头产丝量、5龄担桑产丝量春季分别高于对照种19%、21%,秋季相仿。桑叶含粗蛋白质,春叶23.98%、秋叶24.12%;可溶性糖,春叶18.76%、秋叶13.22%。桑萎缩型萎缩病、黑枯型和缩叶型细菌病发病率分别为0.84%、0.03%、0.3%,均低于对照种(1.88%、1.55%、6.71%),未发生黄化型萎缩病。其发芽率较低,叶型较小,幼林桑产叶量亦低,易发生枯梢,耐旱较弱,综合性状亦不如当地对照种。

选792:本品种是晚生中熟品种,单位面积产桑叶量低于对照种2%,而单位面积产茧量、茧层量分别高于对照种5%、3%。饲料试验4项成绩与对照种相比,春季分别高1%、5%、3%、2%,秋季分别高7%、8%、6%、7%。桑叶含粗蛋白质,春叶21.66%、秋叶24.98%;可溶性糖,春叶15.76%、秋叶13.82%。桑萎缩型萎缩病、黑枯型和缩叶型细菌病发病率分别为0.21%、2.89%、9.93%,(对照种分别为1.88%、1.55%、6.71%),未发生黄化型萎缩病。其发条数、条长与对照种相仿,幼林产叶量高于对照种6%~31%。适于黄河中、下游地区栽培。

707 :本品种单位面积产桑叶量、茧量、茧层量分别略高于对照种1%、3%、3%。饲料试验4项成绩与对照种相比,春季分别低3%、3%、4%、3%,秋季分别高3%、7%、3%、6%。萎缩型菱缩病、黑枯型和缩叶型细菌病发病率分别为3.34%、4.19%、10.13%,均高于对照种(1.88%、1.55%、6.71%)。发条数和条长与对照种相仿,幼林桑产叶量高于对照种15%~23%。适于长江流域和黄河中、下游地区栽培。

和田白桑:本品种是中生中熟品种,单位面积产桑叶量、茧量、茧层量分别低于对照种26%、15%、17%。饲料试验4项成绩与对照种相比,春季分别高10%、10%、15%、1%,秋季分别高10%、19%、11%、18%。桑叶含粗蛋白质,春叶22.93%、秋叶23.83%;可溶性糖,春叶14.96%、秋叶16.40%。仅有缩叶型细菌病发生,发病率为1.14%(对照种为0.67%),易感污叶病。发条数多,枝条细直,侧枝丛生,有卧伏枝,叶型小,春季桑椹多,白色、味甜,可做果、叶两用桑。适于西北地区栽培。

7307 :本品种是晚生中熟品种,单位面积产桑叶量、茧量、茧层量与对照种相仿。饲料试验4项成绩与对照种相比,春季分别高5%、2%、7%、4%,而秋季分别低6%、8%、7%、10%。桑叶含粗蛋白质,春叶22.44%、秋叶29.19%;可溶性糖,春叶13.86%、秋叶12.13%。抗病性比对照种稍弱,萎缩型萎缩病、黑枯型和缩叶型细菌病发病率分别为5.42%、5.25%、15.86%(对照种分别为3.75%、3.09%、12.75%)。春季发芽率稍低,发条数、条长不及对照种,条直、节密,叶型较大。适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密植栽培。

湖桑87号:本品种是晚生早熟品种,单位面积产桑叶量、茧量、茧层量与对照种相仿,春季叶质差。饲料试验4项成绩与对照种相比,春季分别低15%、11%、14%、13%,而秋季分别高5%、9%、4%、7%。桑叶含粗蛋白质,春叶19.10%,秋叶26.50%;可溶性糖,春叶16.80%、秋叶11.62%。抗萎缩型萎缩病弱,发病率达30.83%(对照种为3.75%),抗细菌病比对照种强,其黑枯型和缩叶型发病率分别为1.73%、4.37%(对照种分别为3.09%、12.75%)。春叶成熟早,不耐剪伐,易发萎缩病,可养成乔木式适量栽培作为稚蚕用叶。

新一之濑:本品种是中生中熟品种,单位面积产桑叶量、茧量、茧层量分别高于对照种5%、15%、13%。饲料试验4项成绩与对照种相比,春季分别高3%、5%、2%、1%,秋季分别高8%、14%、9%、11%。桑叶含粗蛋白质,春叶21.26%、秋叶26.34%;可溶性糖,春叶15.23%、秋叶13.21%。未发生萎缩病,轻感黑枯型、缩叶型细菌病,其发病率分别为0.5%、1.28%(对照种分别为1.55%、6.71%)。发条数较多、较细,长而直,发芽率高,叶型中等,宜作条桑收获。适于黄河中、下游地区栽培。

梨叶大桑:本品种是山东省当地对照种,单位面积产桑叶量高于区域对照种3%,而单位面积产茧量、茧层量分别低于对照种6%、11%。饲料试验4项成绩中除秋季5龄担桑产茧量、产丝量与区域对照种相仿外,其余各项均明显差。桑叶含粗蛋白质,春叶21.24%、秋叶26.86%;可溶性糖,春叶16.63%、秋叶13.46%。抗病性与区域对照种相仿。适于黄河中、下游地区栽培。

滕桑:本品种是陕西省当地对照种,单位面积产桑叶量、茧量、茧层量分别高于区域对照种1%、9%、8%。饲料试验4项成绩与区域对照种相比,春季分别高5%、6%、6%、5%,秋季分别高6%、9%、4%、7%。桑叶含粗蛋白质,春叶22.36%、秋叶30.64%;可溶性糖,春叶14.84%、秋叶12.39%。抗病性比区域对照种弱,抗旱,耐寒性中等,条多、条长、条直,发芽率较高,春叶小而薄,秋季采叶易伤腋芽,宜作条桑收获,适于黄河中游以南地区栽培。

2.3 珠江流域地区

本区仅有广东鉴定点,参鉴品种5个,以广东桑为对照种,鉴定结果见表4.8。

伦敦40号:本品种是早生早熟品种,单位面积产桑叶量、茧量、茧层量分别高于对照种31%、32%、26%,万头茧层量、5龄担桑产茧量与对照种相仿,而万头产丝量、5龄担桑产丝量均低于对照种(春低7%、9%,秋低24%、23%)。桑叶含粗蛋白质,春叶20.1%、秋叶21.06%;可溶性糖,春叶7.9%、秋叶7.01%。青枯病发病率为88.93%,与对照种(89.15%)相同;而抗花叶病强于对照种,其发病率为5.02%(对照种21.70%);轻感细菌病,发病率为1.17%(对照种为0.31%)。其发芽率、叶片大小、枝条长度均超过对照。适于珠江流域栽培。

塘10×伦109:是一代杂交种,群体性状较一致的群系品种,单位面积产桑叶量、茧量、茧层量分别高于对照种13%、14%、11%。万头茧层量、5龄担桑产茧量春季分别高于对照种7%、2%,而秋季无明显差别;万头产丝量、5龄担桑产丝量与对照种相比,春季低11%、13%,秋季低3%、3%。桑叶含粗蛋白质,春叶26.00%、秋叶21.65%;可溶性糖,春叶6.76%、秋叶7.53%。抗花叶病和细菌病与对照种无明显差别;抗青枯病稍弱,发病率为97.5%(对照种89.15%)。适于珠江流域栽培。

试11号:本品种是早生早熟品种,单位面积产桑叶量、茧量、茧层量分别高于对照种16%、13%、12%,饲料试验4项成绩春季分别低于对照种2%、1%、14%、17%,秋季分别低11%、2%、6%、5%。桑叶含粗蛋白质,春叶24.17%、秋叶22.95%;可溶性糖,春叶5.91%、秋叶6.82%。抗青枯病比对照种强,发病率为59.81%(对照种89.15%);抗花叶病和细菌病与对照种相仿。其发芽率高,叶形大,萎凋慢,叶片耐贮藏。适于珠江流域和长江中、下游以南地区栽培。

育2号:本品种是早生中熟品种,单位面积产桑叶量、茧量、茧层量分别低于对照种3%、7%、5%。饲料试验4项成绩春季分别低于对照种4%、4%、14%、16%,秋季分别低3%、3%、11%、10%。桑叶含粗蛋白质,春叶23.89%、秋叶22.11%;可溶性糖,春叶6.58%、秋叶6.33%。抗青枯病和花叶病比对照种强,其发病率为59.76%、7.9%(对照种89.15%、21.70%)。抗细菌病与对照种相仿。在珠江三角洲栽培其发芽期比对照种迟15天左右,发芽率低,影响第一造用叶。适于珠江流域北部和长江流域栽培。

丰驰桑:是一代杂交种,群体性状较一致的群系品种。单位面积产桑叶量、茧量、茧层量分别低于对照种16%、21%、23%。饲料试验4项成绩春季分别低于对照种8%、6%、16%、18%,秋季分别低11%、6%、13%、13%。桑叶含粗蛋白质,春叶23.37%、秋叶22.81%;可溶性糖,春叶6.61%、秋叶6.54%。青枯病、细菌病、花叶病的发病率分别为92.94%、1.17%、29.71%,均高于对照种(89.15%、0.31%、21.7%)。发芽期比对照种迟20多天。不适于珠江流域栽培。

2.4 东北地区

本区设1个鉴定点,参鉴品种4个,以秋雨为对照种,鉴定结果见表4.9。

选秋1号:本品种是中生中熟品种,单位面积产桑叶量、茧量、茧层量分别高于对照种15%、30%、31%。饲料试验4项成绩分别高于对照种12%、13%、11%、14%。桑叶含粗蛋白质27.12%,可溶性糖春叶13.19%。细菌病发病率19.1%,低于对照种(25%)。枝条冻害率21.35%,略低对照种(26.27%)。发条数多,枝条细长而直,发芽率较高,宜做条桑收获。幼林桑产叶量高于对照种27%。适于东北、华北地区栽培。

吉湖4号:本品种是中生中熟品种,单位面积产桑叶量、茧量、茧层量分别高于对照种6%、16%、19%。饲料试验4项成绩分别高于对照种12%、10%、7%、8%。桑叶含粗蛋白质27.78%,可溶性糖春叶12.69%。细菌病发病率13.7%,低于对照种(25%);枝条冻害率24.39%,与对照种(26.27%)相仿。其发条数多,枝条较细长而直,发芽率较高,宜做条桑收获。适于东北、华北地区栽培。

吉鲁桑:本品种是晚生中熟品种,单位面积产桑叶量、茧量、茧层量分别低于对照种18%、17%、15%。饲料试验4项成绩略高对照种1%~4%。桑叶含粗蛋白质28.01%,可溶性糖春叶12.14%。抗细菌病强,抗寒性与对照种相仿,可在东北地区栽培。

吉籽一号:是一代杂交种,其群体性状较一致。单位面积产桑叶量、茧量、茧层量分别低于对照种4%、6%、5%。饲料试验4项成绩分别低于对照种4%、8%、5%、4%。桑叶含粗蛋白质25.91%,可溶性糖12.68%。抗细菌病和抗寒性均强于对照种。其发条数多,侧枝多,叶型小,采叶费工,可作条桑收获。可在东北地区适量栽培。

各区域参鉴桑品种叶质化学分析见表4.10~表4.13。

3.小结和建议

根据《全国桑品种审定条例》(试行草案)中规定的产叶量(指亩年产叶量)、叶质(指万头茧层量、5龄担桑茧层量)、抗性(长江流域区和黄河流域区是指萎缩病、细菌病、珠江流域区是指青枯病、东北地区是指冻害和细菌病)三项指标中有一项超过对照种,其余两项与对照种相仿(相差在5%以下),即为合格品种的要求,提出如下各区城参鉴品种的初步意见。

3.1 长江流域的参鉴品种

3.1.1 早生桑

育151号、育237号两桑品种其亩产叶量超过对照种15%~29%,叶质与对照种相仿,抗病性稍强于对照种,达到审定指标,建议为合格的早生桑品种。

3.1.2 中晚生品种

育2号:产叶量略高于对照种3%,叶质鉴定的两项项目春季分别低于对照种10%、7%,秋季相仿,抗病性强,是高抗萎缩病和细菌病品种,是接近审定指标的品种。

新一之濑:叶质优于对照种,其叶质指标两项目与对照种相比,春季分别高2%、12%,秋季分别高10%、9%,产叶量和抗病性与对照种无明显差别,是达到审定指标,建议为合格品种。

璜桑14号:产叶量低于对照种5%,春季叶质比对照种差(两指标项目分别低14%、4%),秋季叶质优于对照种(两指标项目分别高4%、11%),抗萎缩病强于对照种,是接近审定指标的品种。

7307 :产叶量低于对照种5%,而亩产茧量、茧层量与对照种无差别,叶质优于对照种,其两项项目春季分别高于对照种3%、14%,秋季高于对照种4%、5%。抗病性与对照种相仿,是接近审定指标的品种。

吉湖4号、707、湖桑197号、湖桑7号四个品种的各项鉴定成绩的综合分析,虽未达到审定指标,但与对照种无明显差别。

洞庭1号、辐1号、湖桑87号、和田白桑、伦敦40号和湖北省的地方对照种黄桑,其鉴定各项成绩的综合分析结果,均比对照种差。

3.2 黄河流域参鉴品种

选792号、新一之濑两品种其产叶量和抗病性与对照种相仿,是达到审定指标,建议为合格品种。其余的品种均未达到指标。

3.3 珠江流域参鉴品种

伦教40号、试11号和塘10×伦109产叶量明显超过对照种18%~81%,其叶质和抗病性与对照种相仿,达到审定指标,建议为合格品种。

育2号、丰驰桑比对照种差。

3.4 东北地区的参鉴品种

选秋1号、吉湖4号的产叶量和叶质的成绩均优于对照种,抗细菌病略强于对照种,抗寒性与对照种相仿,达到审定指标,建议为合格品种。

吉鲁桑和吉籽1号两品种未达到审定标准。

全国桑·蚕品种审定委员会桑鉴定组

1989年3月镇江

表4.10 长江流域区参鉴桑品种的叶质化学分析成绩表

表4.11 黄河流域区参鉴桑品种的叶质化学成绩分析表

表4.12 珠江流域参鉴桑品种叶质分析成绩表

表4.13 东北区参鉴桑品种叶质分析成绩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