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丝质检验

4 丝质检验

丝质好坏是衡量蚕品种优劣的最重要标准。现行桑蚕品种国家审定标准规定的1项(其中一个为选项)指标中,有7项为丝质指标,而且主要标准全为丝质性状。因此,丝质检验对蚕品种的鉴定无疑是十分重要的。

4.1 烘茧与丝质的关系

烘茧工艺条件是影响丝质的第二大因素,仅次于蔟中环境。茧灶内温度的高低、通风状况、烘茧时间的长短,将直接关系到解舒性能和茧丝的清洁净度等(表2)。要求在预热和等速阶段温度为110~105℃,而在减速阶段100~90℃,出灶前降到70℃以下。茧灶温度的配制,既要避免高温急烘又要防止低温长烘。

表2 烘茧状况与茧丝质的关系(1995年春,菁松×皓月)

丝质鉴定规定在送样后1个月内完成,储茧和还性时间短,所以烘茧以适干稍偏嫩为好。当烘茧过干甚至发黄时,落绪茧明显增多,解舒率下降。一般春用品种适干烘率为43%~45%、夏秋品种为41%~43%。

4.2 丝质检验中样茧的分配

国家鉴定要求每个试样蚕茧数不少于1800粒,而国标规定样茧为5kg(2500~3000粒)。因此,蚕品种实验室鉴定中样茧比较紧凑,要合理分配样茧:解舒检验3区,每区400粒(比国标少2区);一粒缫30粒茧,检验茧丝纤度综合均方差;100粒上车茧用于茧幅测量和切剖检验;其余样茧约400粒做试缫,检验洁净、清洁。检验条件和方法应与国标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