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品种国家审定40年取得的成就

2 蚕品种国家审定40年取得的成就

2.1 国家蚕品种审定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蚕桑生产的恢复和发展。1955年召开首次全国蚕桑选种与良种繁育会议,制定了全国家蚕选种工作方案和品种保育、选育和鉴定等工作细则,对指导蚕品种选育起到了很好的推动和促进作用。1956—1965年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和各省蚕业科研机构,通过引进、选拔和培育,育成一批较优良的新品种,其中苏16×苏17、306×华十分别成为20世纪60年代的春用和夏秋用主推品种。但是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桑蚕鲜毛茧出丝率仍只有11%左右,而日本达到了17%。除了生产技术、设备条件和管理等因素外,主要原因是蚕品种的差异。

为了规范桑蚕品种培育目标,提高桑蚕品种选育水平,促进蚕业发展,20世纪70年代末,浙江、四川等省先后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开展桑蚕品种的实验室鉴定、农村鉴定和品种审定工作。1980年农业部颁发了《桑蚕品种国家审定条例》,组织成立了全国桑蚕品种审定委员会,建立鉴定试验网点,由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主持开展桑、蚕品种国家鉴定和审定工作。此后,其他各省区也相继开展桑蚕品种的审定鉴定。从此,我国的桑蚕品种鉴定审定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的道路,形成了国家和省级两级审定制度,对我国桑蚕品种选育起到了指导和促进作用,影响极其深远。

但是随着国家体制改革的进行,1989年桑蚕品种审定委员会并入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设立桑蚕品种审定专业委员会。桑蚕品种鉴定试验由全国农技推广服务中心良繁处组织,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主持试验。由于经费所限,1995年停止桑树品种鉴定,1999—2002年桑蚕品种试验由2年同期鉴定试验改为1年验证试验,2003年停止全国桑蚕品种鉴定和审定工作。

2010年12月经农业部批准,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发文成立国家蚕品种审定专业委员会,恢复国家蚕品种试验和审定工作。全国农技推广服务中心品种试验处负责试验管理,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主持品种试验。

2019年2月13日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发文《关于调整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组成人员和增补蚕专业委员会的通知》,明确蚕品种审定纳入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管理,设立蚕专业委员会。

2.2 蚕品种国家审定标准的演变

审定标准是品种审定的依据,应具有科学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兼顾蚕种生产企业、蚕农、茧丝绸企业和外贸等各方的要求,既要着眼于长远发展,又要考虑当前水平。1980年农业部以《桑蚕品种审定条例》形式,颁布首个审定标准,规定:解舒率春用和中秋用品种应不低于75%,早秋用品种应不低于70%;净度(洁净)春用品种不低于94分,夏秋用品种不低于93分;纤度为2.5~3.4dtex(2.3~3.0D),生丝纤度偏差不大于1.22dtex(1.1D)。审定原则:以与对照品种的成绩比较为主要依据,主要经济性状优于对照品种,其中解舒率、净度、茧丝纤度应符合规定标准。此后审定标准经过数次修改、补充,逐渐成为1994年版国家审定标准。

2010年恢复国家蚕品种试验后,再次对蚕品种审定标准进行了修订,2014年8月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发布《关于印发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的通知》(国品审〔2014〕2号),2014版审定标准与以往有很大的不同,一是基于蚕品种生产鉴定需要,增加了生产鉴定指标;二是强调了生命力和产量,要求新品种实验室4龄起蚕虫蛹率、万蚕产茧量、鲜毛茧出丝率≥对照品种,生产鉴定盒种产茧量、健蛹率≥对照品种;三是取消了5龄50kg桑产茧量、茧丝纤度、茧丝纤度综合均方差3个指标,春用品种茧丝长指标也由1350m调整为1300m。

2.3 蚕品种试验方法的改进

2.3.1 鉴定网点布局 1980年由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牵头,组织全国8家饲养单位和8家丝质检验单位组成试验网点,并于1989、1993年进行了部分调整。1999—2002年蚕品种鉴定改为验证试验,只在3~4个饲养鉴定单位和相应的丝质检验单位进行。这一时期国家鉴定不设生产鉴定试验。

2010年起按照区域分布分成A、B组,A组承担春季和秋季试验,B组承担南方蚕区秋季试验。取消5龄50kg桑收茧量、50kg桑产丝量调查。同时增设蚕品种生产鉴定,生产鉴定试验在农村进行,鉴定点的布局与实验室鉴定对应;每个鉴定点饲养正交、反交各5盒(张),不少于5户。

2.3.2 饲养鉴定 根据参试品种的适宜蚕区和季节,分别在A组、B组进行连续2年同季试验,以生产上大面积使用的蚕品种为对照品种。目前,A组对照品种:春季为菁松×皓月、秋季为秋丰×白玉;B组在秋季试验,以两广二号为对照品种。

实验室鉴定按照《蚕品种国家审定鉴定工作细则》(1980—2002年)或《国家桑蚕品种试验方案》(2010年起)的要求进行试验,各参试品种和对照品种的试验条件和技术处理应一致。每对品种正、反交分别收蚁1.5g,3龄止桑到4龄饷食1足天内,每对品种正交和反交各数5区,每区400头。茧质调查完毕后将同一品种的正交5区、反交5区的普通茧分别合并,每个品种正交1000粒和反交1000粒合并装入纱布袋中,称准鲜茧质量,采用二次烘干法烘至适干,及时送交指定的丝质鉴定单位进行丝质检验。理论烘率按经验公式计算:理论烘率=(0.6875×茧层率+0.2625)×100%。

农村生产鉴定按《国家桑蚕品种试验方案》进行,催青、收蚁、小蚕共育、大蚕饲养等按当地常规方法进行。主要调查项目:每盒蚕种收茧量、普通茧质量百分率、公斤茧颗数、健蛹率。其中,收蚁当天调查孵化率;幼虫期观察记载迟眠蚕、弱小蚕、病死蚕发生情况等;春季终熟后7d、秋季终熟后6d采茧,按普通茧、同宫茧、次下茧分类统计粒数,正、反交分别调查普通茧质量和总收茧量(kg),计算普通茧质量百分率。每个鉴定点,每对品种从正交、反交普通茧中分别随机抽取鲜茧1.0kg,调查千克茧颗数,然后全部切剖,调查计算平均健蛹率。

2.3.3 丝质检验 由指定的丝质检验单位进行,样茧由实验室鉴定单位提交。1980—1998年按品种正交、反交分别进行,1999年后均采用正交1000粒和反交1000粒合并成1个样品。

每个品种按400粒计算平均粒茧质量,随机抽取100粒样茧,用游标卡尺测量每粒茧幅,计算平均茧幅、整齐度;逐粒切剖,调查干茧茧层率。

解舒调查,每个品种3区,每区400粒,总茧量不足时可改做2区。使用立缫单车,每区设置10绪,定粒8粒。计算茧丝长、解舒率、解舒丝长、茧丝量、茧丝纤度、解舒丝公量、鲜毛茧出丝率、干毛茧出丝率等。

缫丝调查,春茧7粒定粒,秋茧8粒定粒,每个品种10绪,缫至最后1绪不够定粒为止。落下的丝干摇黑板20片,按照GB/T9176—2016《桑蚕干茧》检验洁净、清洁成绩。

2.3.4 品种试验报告 试验结束后,各试验单位及时将实验室鉴定、丝质检验和农村生产鉴定数据填报给试验主持单位,主持单位汇总分析试验结果,提交蚕品种鉴定工作会议或试验年会讨论通过,形成年度《国家蚕品种试验总结报告》;完成2年试验的蚕品种,形成《国家蚕品种试验结果报告》,作为蚕品种国家审定的依据。

2.4 蚕品种国家审定取得的成就

从1980—2002年,桑蚕品种审定(专业)委员会和鉴定试验网点在桑、蚕新品种的鉴定和审(认)定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组织完成了13批次81对桑蚕新品种、2批次32个桑树新品种的鉴定任务,审定通过蚕新品种46对,认定蚕品种5对。其中,春用和春秋兼用品种21对:春蕾×明珠、菁松×皓月、浙蕾×春晓、苏花×春晖、春·蕾×镇·珠、黄·海×苏·春、苏·镇×春·光、皖5×皖6、春蕾×锡昉、华峰×雪松、871×872、川蚕11号、苏·菊×明·虎、86A·86B×54A、学613×春日、花·蕾×锡·晨、华瑞×春明、钟秋×金铃、华峰GW×雪·A、群丰×富·春、荧光×春玉。夏秋用品种25对:秋芳×明晖、群芳×朝霞、新菁×朝霞、薪杭×科明、芙蓉×湘晖、研菁×日桂、蓝天×白云、黄鹤×朝霞、秋丰×白玉、浒花×秋星、芙·新×日·湘、东43×7·湘、限1×限2、317×318、C497×322、绿·萍×晴·光、秋·西×夏D、夏7×夏6、花·丰×8B·5A、洞·庭×碧·波、云·山×东·海、芙·桂×朝·凤、夏蕾×明秋、吴花×浒星、华秋×名昭。认定蚕品种:陕蚕2号、陕蚕3号、75新×7532、苏5×苏6、两广二号。审(认)定通过桑树品种30个:育2号、育151号、育237号、7307、璜桑14号、选792、伦教40号、试11号、塘10×伦109、吉湖4号、选秋1号、新一之濑、育71-1、红星5号、湘7920、薪一圆、北桑一号、实钴11-6、嘉陵16号、川7637、农桑12号、农桑14号、陕桑305、蚕专4号、黄鲁选、7946、粤桑2号、沙二×伦109、7707和华明桑。

另外,2001年柞蚕品种辽双1号通过国家审定;2002—2009年农业部停止蚕品种国家审定,因此2002年参加鉴定的华源×东升、协2号、金丰×玉龙、1053×1054未审定。2010—2019年组织完成了5批次30对蚕新品种试验。其中,2015年丝雨二号、桂蚕2号、粤蚕6号等3对蚕品种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20年华康2号、华康3号、粤蚕8号、苏秀春丰(苏秀×春丰)、苏玉1号(苏荣×锡玉)、鲁菁1号(鲁菁×华阳)、川蚕27号(芳·绣×白·春)、锦绣1号(锦·绣×潇·湘)、锦绣2号(韶·辉×旭·东)、锦苑3号(锦·苑×绫·州)、川优1号(川山×蜀水)等11对蚕品种通过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审定。

国家审定通过的蚕品种很多已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有的成为多个省区的主推品种,例如菁松×皓月、春·蕾×镇·珠、871×872、秋丰×白玉、9·芙×7·湘等,产生了极大的经济效益,为我国桑蚕品种更新和蚕业稳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全国桑蚕品种鉴定试验及其结果应用”获得1988年农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