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蚕品种的鉴定与审定

2 特殊蚕品种的鉴定与审定

2.1 鉴定方法

目前,国家蚕品种审定标准和各省审定标准存在差异,但考核的主要性状基本相同,包括4龄起蚕虫蛹率、万蚕产茧量、洁净、解舒率或解舒丝长、鲜毛茧出丝率、茧层率、茧丝长等。据了解,目前各省(区、市)和国家尚未有系统的特殊蚕品种鉴定方法。

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先后审定通过耐氟蚕品种“华峰×雪松”、荧光判性蚕品种“荧光×春玉”。当时全国鉴定并没有特殊品种的鉴定方法,而是采用在常规鉴定的基础上对特殊蚕品种的特殊性状进行验证。2011年华康1号作为抗BmNVP特殊蚕品种,通过四川省审定。因此,对于特殊蚕品种,可以在常规鉴定的基础上,增加对特殊性状的鉴定或验证试验。

2.2 审定指标

2.2.1 审定指标确定的原则 依特殊蚕品种的类别,分别确定审定指标。由于不同的特殊蚕品种具有不同的特殊性状,其鉴定方法和审定指标也要根据特殊蚕品种的类型分别设置。目前,宜设立抗性蚕品种、雄蚕品种、三眠蚕/细纤度蚕品种、粗纤度蚕品种、彩色茧蚕品种和人工饲料蚕品种等的指标。

2.2.2 审定指标及其确定的依据

(1)抗性蚕品种。包括对各种蚕病、氟化物、逆境条件(高温、多湿等)具有突出的抗性或耐受性的蚕品种。抗性蚕品种,首先应参加常规鉴定试验,鉴定成绩应达到常规品种的合格指标;第二要对品种的抗性性状进行专门的鉴定,抗性性状应在统计学意义上显著优于常规品种。若干年后,生产上有推广量较大的抗性品种时,抗性鉴定试验应以同类抗性品种为对照,参试品种的抗性应达到或优于对照品种。

(2)雄蚕品种。雄蚕相对于雌蚕而言,具有饲料效率高、出丝率高、丝质优等特点。但是,雄蚕品种杂交种生产成本高,全茧量较轻。从报道的雄蚕品种分析,作为雄蚕品种其雄蚕率应达到98%以上,万蚕收茧量应不低于常规对照品种的85%,其他各项指标均应达到或超过常规品种的合格指标。

(3)三眠蚕/细纤度蚕品种。三眠蚕/细纤度蚕品种幼虫经过短,食桑少,蚕茧产量低。这类品种应在参加常规品种鉴定试验的同时,调查其眠性的稳定性,要求三眠率≥98%。对三眠蚕品种芊春×知日、三·龙×汇·源、粤蚕细纤1号和853白×543B等的实验室鉴定成绩(表1)分析表明,这些品种的茧丝纤度小于2.20dtex;当以常规品种为对照时,全茧量、万蚕收茧量约为对照品种的86%~91%;当以三眠蚕品种为对照时,全茧量、万蚕收茧量达到对照品种的水平,其他性状指标达到常规品种的合格指标。

表1 几对三眠蚕品种的实验室鉴定成绩

注:表中数据根据参考文献整理,ck为对照。

(4)粗纤度蚕品种。粗纤度蚕品种全茧量大,茧丝纤度粗,产量高。当以常规品种为对照时,全茧量和万蚕收茧量等产量指标应超过常规对照品种;茧丝纤度显著超过常规对照品种,达到4.5dtex以上;洁净达到92.0分以上,达到缫制4A级生丝的要求(GB/T1797—2008《生丝》);解舒丝长达到800m以上。

(5)彩色茧蚕品种。彩色茧蚕品种根据遗传特点可以分为2类:一类是利用60Co-γ射线照射后,将黄血基因Y片段色易位到W染色体上制成的限性茧色品种,雌蚕(WYZ)黄血黄茧、雄蚕(ZZ)白血白茧。由于雌蚕W染色体携带过剩片段,对雌蚕的生命力有不良影响。但是,经过多年的选择培育,从目前培育的蜀·黄×川·白等蚕品种看,这一影响已经很小。另一类是天然彩色茧品种,主要是黄茧品种,通过杂交育种和纯系选择培育而成。从文献报道的数据(表2)看,以常规品种为对照时,彩色茧品种虫蛹率、解舒率、洁净应该不低于对照品种的95%;其他性状指标应达到常规品种的指标。

表2 几对彩色茧蚕品种的部分性状成绩

注:表中数据根据参考文献整理。#为农村试验成绩,其他为实验室鉴定成绩。

(6)人工饲料蚕品种。不同的家蚕品种对人工饲料的摄食性存在较大的差异,尤其在日系和中系之间差异明显。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研究家蚕人工饲料,目前在小蚕人工饲料配方、加工工艺、饲养技术等方面已经基本成熟,人工饲料摄食性好的蚕品种选育取得较大的进展,达到了实用化水平。

人工饲料蚕品种,首先应鉴定其对人工饲料的摄食性,采用10%桑叶粉含量的人工饲料进行饲养,收蚁36h疏毛率≥95%、2龄起蚕率≥92%、3龄起蚕率≥90%。同时,应按照常规品种进行鉴定,达到常规品种的合格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