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批桑树品种审定结果

四、第二批桑树品种审定结果

1996年6月26日农业部发布第五十三号公告: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第二届七次会议审(认)定通过的特三矮2号、豫麦18号、四早6号、广遵4号、皖5×皖6等44个农作物品种,已经我部审核通过,现予颁布。

审(认)定通过桑树品种简介

1.实钴11-6

审定编号:GS1013-1995

亲本来源于桑种子经辐射处理后单株选育而成。该桑树是中生中熟偏迟品种。树型开展,枝条直立,无侧枝。皮色香灰。节距4厘米左右。冬芽呈现三角形贴生枝条,上部芽离生略显锥形,成叶卵圆形,叶序为2/5。叶肉较厚,叶色绿,有光泽,花叶同开,开雌花,花柱短,有茸毛突越。椹小而少,紫黑色,产叶量高,叶质优,秋叶硬化迟,利用率高。亩产茧量高。抗逆性较强,桑蓟马、红蜘蛛危害轻。

栽培技术要点:

(1)剪伐形式:不论“四边”或小桑园,大行桑栽植皆可进行冬季重修剪或春伐,在肥水条件较好的地方可进行夏伐式剪定;

(2)采摘:宜分批采叶饲养春蚕,以避免下部叶落黄。

由四川省三台县蚕种场选育,四川省1989年审定。品审会认为该桑树是中生中熟品种。经五省(区)6个鉴定点栽培和性状调查,二年四季养蚕饲料鉴定,其生长势旺,发条数多,枝条长,发芽率高,叶型大,硬化迟,叶质优,亩桑产茧量高,抗病性强,适应性广。在四川各主要蚕区栽培推广已达5000多株,并向陕西、云南、贵州等省区推广。经审核,其综合经济性状优良,符合国家审定标准,审定通过。适宜长江流域和黄河中、下游地区栽培推广。

2.红星五号

审定编号:GS11014-1995

亲本来源于从自然杂交桑中经单株选拔、系统选育而成。该桑树是晚生晚熟品种。枝条粗长而直,皮灰褐色,节间稍曲,节距3.5厘米,冬芽正三角形,淡褐色,有副芽小而少。叶心脏形,偶有裂叶,叶肉厚,叶面光滑有细皱,叶柄粗长;秋叶硬化迟,叶质好。开紫花,椹小而少,紫黑色。发芽率高,产量高,叶质较优,抗寒耐旱性较强,适应性广。

栽培技术要点:

(1)适当密植,亩栽300~1000株;

(2)早春适当剪梢,加强肥培管理;

(3)配置一定比例早生桑。

由湖南省蚕桑研究所选育。品审会认为该桑树是晚生晚熟品种。经五省(区)6个鉴定点的5年栽培、性状调查,两年四季养蚕饲料鉴定,其生长势旺,发条数多,枝条粗长,产叶量高,叶质较优,适应性广,已在安徽省栽培2万多亩,山东省也有引进栽培。

经审核,其综合经济性状优良,符合国家审定标准,审定通过。可在长江流域、黄河中、下游地区栽培推广。

3.湘7920

审定编号:GS11015-1995

亲本来源于中桑5801×澧桑24号。该桑树属早生中熟、春秋兼用桑品种。树体高大,枝条粗长而直。侧枝少,皮色紫褐,皮孔粗大突出。叶序2/5,冬芽长三角形,棕褐色。发芽早、整齐、成熟快,发芽率高。成叶卵圆形,叶色翠绿,叶面平整,光泽强,秋叶硬化较迟。开雌花,椹小而少,紫黑色。产叶量高,亩产茧量高,耐湿强,抗病性中等。

栽培技术要点:

(1)亩栽400~1000株较适当。

(2)秋冬剪梢宜短,留枝宜长。

(3)桑园加强排水,增施有机肥,增强树势,发挥丰产性能。

由湖南省蚕桑研究所选育,湖南省1988年审定。品审会认为该品种是早生中熟品种,经五个省(区)6个鉴定点的5年栽培性状调查,两年四季养蚕饲料鉴定,其生长势旺,成林快,发条数多,枝条粗长而直,发芽率高:叶型大,亩桑产茧高,适应性广,抗病中等,已在湖南、四川、贵州等省大面积推广。经审核,其综合经济性状优良,符合国家审定标准,审定通过。适于长江流域栽培推广。

4.薪一圆

审定标号:GS11016-1995

亲本来源于用射线辐照新一之湘,育成的全缘叶突变体。该品种为晚生中晚熟品种,树型稍开展,枝条细长而直,节距3.4厘米,叶序:5,冬芽三角形,芽背数起,灰白带黄,尖离,副芽大而多,计长心脏形或卵圆形。较平展,深绿色,叶面光滑,光泽较暗,发条力强,开雄花,叶质优。蚕发育快,亩产茧量较高。

栽培技术要点:

(1)栽培密度为1000株/亩左右。

(2)适于条桑收获和条桑育养蚕;适于嫁接和插繁殖。

(3)秋叶采摘注意防止损伤冬芽。

由浙江省农科院蚕桑研究所选育。品审会认为该品种是晚生中熟品种。经五年省(区)6个鉴定点的5年栽培、性状调查,两年四季养蚕饲料鉴定,其生长势旺,发条数多。枝条细长而直,适于条桑收获,叶质优,亩桑产茧量高,抗病性中等,适应性广,已在浙江省栽培推广。经审核,其综合经济性状优良,符合国家审定标准,审定通过。可在长江流域和黄河中、下游地区栽培推广。

5.育71-1

审定标号:GS11017-1995

亲本来源于育54号×育2号。该品种为中生中熟品种。枝条粗长,直立,青灰色。冬芽饱满,呈三角形,黄褐色、副芽少。成叶呈心脏形,叶尖长锐头,叶基浅心形,叶色深绿,叶面光滑,有光泽,叶肉较厚,产叶量高,叶质优良,亩产茧量高。开雌花,椹少。抗旱性较强,不易受桑蓟马、红蜘蛛危害,适应性广。

栽培技术要点:

(1)栽培密度:亩栽1000株为宜。

(2)晚秋期或早春应适当剪梢,促进春叶增加;冬季或春季适当增施肥料。

由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选育,品审会认为该品种是中生中熟品种,经五个省(区)6个鉴定点的5年栽培、性状调查,两年四季养蚕饲料鉴定.其生长势旺,发条数多,枝条粗长,叶大而厚,叶质优,亩桑产茧量高,抗病性中等。不易受桑蓟马、红蜘蛛危害,适应性广。已在江苏、河南、山东、江西等省推广。经审核,其综合经济性状优良,符合国家审定标准,审定通过。可在长江流域和黄河中、下游地区栽培推广。

6.北桑1号

审定标号:GS11018-1995

亲本来源于从自然杂交桑中经单株选拔系统选育而成,该品种为晚生中熟品种,枝条直立,发条数较多,侧枝少,皮色淡褐色,叶序2/5~3/8。冬芽三角形,深褐色,发芽率59.5%。成叶心脏形,间有卵圆形,叶缘乳头状,叶尖尾状,叶色深绿色,叶质柔软,叶面光滑有光泽。开雌、雄花。椹较大较多。叶质优,蚕发育快,亩桑产茧量高。病虫害危害轻,对桑细菌病和萎缩病抗性较强。适应性广。

栽培技术要点:

(1)适宜平坝、丘陵、山区成片成园栽植,中干、低干树型,亦可“四边栽桑”中、高干树型。

(2)适合片叶采收,亦可进行条桑收获。

由四川省北碚蚕种场选育,四川省1986年审定。品审会认为该品种是晚生中熟品种,经五个省(区)6个鉴定点的5年栽培、性状调查,两年四季养蚕饲料鉴定,其发条数多。生长势旺,发芽率高,叶片大,秋叶硬化迟,叶质优,亩桑产茧量高,耐旱、耐剪伐,较抗细菌病、萎缩病,适应性广。在四川省栽培数量已达2000多万株,并向贵州省推广。经审核,其综合经济性状优良,符合国家审定标准,审定通过。适于长江流域和黄河中、下游地区栽培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