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部公告第86号

三、农业部公告第86号

第三届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审定通过的中优早5号、豫粳6号等91个农作物品种,已经我部审核通过,现予颁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

1998年7月30日

审定通过桑品种简介

1.嘉陵16号

审定编号:国审蚕980007

该品种为早生中熟桑品种,由西南农业大学蚕桑丝绸学院选育。品种来源,西庆一号(2n=56)×育2号(2n=28)。枝叶生长旺盛,纸条直立而较长,皮色青灰,冬芽小三角形,节距3.6厘米,叶序2/5,大形裂叶,叶肉较厚,叶色深绿。春季发芽早,发芽率高,叶质优,产量高。该品种属三倍体桑,生殖不育,故营养生长特旺。1992年四川省、1997年重庆市审定通过。

栽培技术要点:

(1)适宜丘陵、海拔1000米以下的山区或平坝的密植桑园或间作桑园栽植。

(2)以养成低干或中干为宜,可进行冬季重剪或夏伐收获。

(3)采叶勿过度,新梢应留6~8片嫩叶。

审定意见:该品种为早生中熟桑品种,经四川省和重庆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发芽早,生长势旺,纸条直立匀整,产叶量高,叶质优,抗旱性及抗桑黑枯型细菌病较强,是人工培育的三倍体新桑品种,已在四川省和重庆市蚕区栽培。经审核,其综合经济性状优良,符合国家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适宜于西南、西北蚕区和长江流域栽培推广。

2.黄鲁选

审定编号:国审蚕980008

该品种为中生中熟桑品种,由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特产蚕桑研究所选育。品种来源,从黄鲁芽变枝条中选出,系统选育而成。树型开展,枝条粗壮而直;皮青黄色,节间距3.5厘米,皮目小而多,冬芽小,三角形,芽尖贴枝条,棕黄色,无副芽;叶长椭圆形,翠绿,叶基心形,叶面有缩皱,光泽强。发芽率高,秋叶硬化迟,抗寒性强。1990年参加北方五省桑树新品种区试共同鉴定。

栽培技术要点:

(1)亩栽1000~1500株。

(2)宜养成中、低干树形,在北方无霜期140天,应实行隔年春夏轮伐。

审定意见:该品种为中生中熟桑品种,经北方五省(山东、辽宁、山西、陕西、河北)区试,其表现为长势旺,发条数多,枝条长,叶型大,叶片厚,产叶量高,叶质优,抗寒性强,已在北方蚕区栽培。经审核,其综合经济性状优良,符合国家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适宜于黄河流域栽培推广。

3.7946

审定编号:国审蚕980009

该品种枝条直而长,皮暗褐色,节间较直,节距4厘米,叶序2/5。冬芽正三角形,赤褐色,贴生于枝条,副芽少。叶卵圆形,深绿色,叶尖短尾状,叶缘乳头,叶基浅心形,叶片较厚,叶面光滑,有光泽。发条数中等,发芽率高,发条力强,生长快,产叶量高,叶质较优。抗寒、抗旱、抗风力强。开雌花,椹少。1990年参加北方五省桑树新品种区试共同鉴定。

审定意见:该品种为中生中熟桑品种,经北方五省(山东、辽宁、山西、陕西、河北)区试,其表现为发芽率高,发条力强,生长快,产叶量高,叶质较优。抗寒、抗旱、抗风力强,已在北方蚕区栽培。经审核,其综合经济性状优良,符合国家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适宜于黄河流域栽培推广。

4.粤桑2号

审定编号:国审蚕980010

该品种为早生早熟杂优组合,由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选育。品种来源,19号(2×)×11号(4×)。用种子繁殖,为三倍体。群体整齐度较好,树型开展,枝条直,发条数和侧枝数均多,皮褐色,副芽少。叶心脏形和卵形,叶色深绿,叶肉厚,叶面有光泽,产量高,叶质优良,抗青枯病较强。1994年参加中南四省桑树新品种区试共同鉴定。

栽培技术要点:

(1)以亩栽4000~6000株为宜。

(2)宜于土地肥沃、排水良好的条件下栽植。

(3)冬留大树尾可减少花叶病。

审定意见:该品种为早生早熟桑树杂交组合,1994年参加中南四省(区)(广东、广西、湖南、湖北)区试共同鉴定,结果表明,该杂交组合具有发芽早,生长整齐,发条数多,叶片多且大,叶色深绿,叶肉厚,单叶较重,产叶量高,叶质优良,抗性好,已在广东、广西、湖南、湖北栽培推广。经审核,其综合经济性状优良,符合国家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可在珠江流域、长江流域栽培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