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项性状间易动度与稳定性的比较
表2列举了华合×东肥、东34×苏12两对品种12项主要经济性状的平均数、地区间标准差、年度间标准差、地区与年度间综合均方差以及由此计算得出的总变异系数。以总变异系数作为易动度或稳定性的评价指标,可以得出如下3个倾向性结果。
(1)蚕期之间相比,各项性状的总变异系数以早秋蚕期为大。特别是虫蛹率、五龄经过、万头产茧量三项性状,春期表现相对稳定,而早秋期则高低波动明显。稳定性差。两相对照。说明这三项性状极易受环境变动而变化;春期总变异系数较小的原因,并不在于性状本身的稳定性好,而在于春期各地各年间饲育环境条件比较一致。
(2)地区间与年度间相比,5龄经过、虫蛹率、净度3个项目地区间标准差显著大于年度间标准差。春期、早秋期的饲养鉴定成绩中五龄经过分别以山东、四川点最长,陕西、浙江省最短;虫蛹率以安徽点最高,浙江点、广东点最低;净度分别以四川点、安徽点最好,湖北点、广东点最差(详见表3)。鉴定点之间的差异、特点、倾向,推测主要是由于所在地区整个饲育环境条件如温湿度、桑品种与叶质,以及收蚁迟早等开差所造成的,当然与各鉴定点在技术处理上的工作误差也有一定关系。其他性状地区间、年度间标准差基本相仿。
表3 5龄经过、虫蛹率、净度三项性状的地区间差异
注:±号后的数字为各点年度间标准差。
(3)茧质3个项目与丝质6个项目比较,总变异系数依下列顺序增大或者说稳定性依下列顺序降低:净度≤茧层率<茧丝纤度<茧丝长≈全茧量=茧层量≈茧丝量<解舒率<解舒丝长;而且春蚕期与早秋蚕期的倾向相当一致,相关系数高达r=0.950,直线回归方程为y=0.635+1.106x。表明不同品种之间茧丝质各项性状的易动度与稳定性,具有共通性。此处借用相关与回归之概念,并不意味着两者之间存在依变量与自变量之类的依赖关系,只是表示春用、秋用品种茧丝质诸项目的稳定程度及其顺序至为相似而已。
何斯美等(1985)曾在同一蚕期对中、日系各25个品种11项主要性状的遗传变异系数和表型变异系数做过测定。其中茧丝质7个性状间依变异系数由小至大的排列顺序为:中系——茧层率<净度<全茧量<茧层量<茧丝长<解舒率<解舒丝长;日系——净度<茧层率<全茧量<茧层量<茧丝长<解舒率<解舒丝长。
一品种多年多地与多品种一年一地、杂交种与原种、春用种与早秋用种的对比数据表明,蚕品种在茧丝质诸性状的稳定性表现方面即变异系数易动度的大小顺序,基本上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