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2015年试验总结
1 试验概况
1.1 试验方法
在相同试验环境条件下,对各地供试蚕品种的强健性、茧质、丝质和综合经济性状进行对比试验。调查的项目、时间、内容及方法均按照每年全国农技中心发布的《国家桑蚕品种试验实验室鉴定实施方案》和《国家桑蚕品种试验生产鉴定实施方案》要求进行。
1.2 试验组别设置
根据我国蚕桑生态区划及当前生产实际,国家桑蚕品种试验设2个鉴定区组,即A组和B组,每组设7个实验室鉴定点和4~5个生产鉴定点(2013年为4个)。A、B两组共11个实验室鉴定点和10个生产鉴定点(部分鉴定点同时承担两个组的试验,2013年为8个生产鉴定点)。A组由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鉴定点组成,B组由珠江流域和长江流域鉴定点组成。
茧丝质检定设2个鉴定点,即农业部蚕桑产业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镇江)和中国干茧公证检验南充实验室。
1.3 承试单位
鉴定点分布在江苏、浙江、山东、安徽、四川、陕西、云南、湖南、湖北、广东和广西11个省(区)。承试单位清单见表3.125。
表3.125 国家桑蚕品种鉴定试验承试单位
注:*为2014年新增鉴定点。
1.4 参试品种
2013—2015年共有8对新品种完成国家桑蚕品种鉴定试验,每对品种连续试验两年,A组对照品种春期为菁松×皓月,秋期为秋丰×白玉,B组对照品种为9·芙×7·湘,试验中途未更换品种及提供单位。参试新品种完成进程见表3.126。
表3.126 2013—2015年国家桑蚕品种试验完成情况
1.5 试验设计
实验室鉴定每个鉴定点每对品种饲养正、反交各1.5克蚁量,3龄止桑后到4龄饷食一足天内各数取5区蚕(即5个重复),每区400头。生产鉴定每个鉴定点每对品种饲养正、反交各5盒/张,共10盒/张。
春用品种在终熟后第7天、夏秋用品种在终熟后第6天采茧。实验室试验样茧量为每对品种2000粒普通鲜毛茧,烘干后分成两份,分别送南充和镇江两个茧丝质检测单位鉴定。生产试验只统计生产情况,不进行茧丝质鉴定。
1.6 统计分析
对各鉴定点试验结果的完整性、可靠性、准确性、可比性以及品种表现情况等进行分析评估,确保汇总质量;用变异系数CV表现各鉴定点间试验成绩差异度。应用SPSS18.0软件对鉴定指标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所用比对分析数据为新品种与对照品种相同时间和地点试验的有效成绩。
2 试验中需要说明的问题
2.1 实用孵化率由江苏镇江鉴定点调查,其他鉴定点不调查该项指标;茧丝纤度综合均方差和万米吊糙两个指标由四川南充茧丝质鉴定点调查,江苏镇江茧丝质鉴定点不调查。
2.2 2013年生产试验进行茧丝质鉴定,从2014年起,生产试验只统计产量和健蛹率相关数据,不进行茧丝质鉴定。
2.3 个别鉴定点试验期遇不良天气,桑叶质量差,或者遭遇脓病、细菌病、僵病等,造成试验成绩偏低,但考虑到参试品种与对照品种在相同条件下饲养,不良环境更能筛选出优良品种,故除年会商定舍弃的成绩外,其他偏低成绩仍正常进行汇总。
2.4 2013年特殊情况说明
春蚕期山东烟台鉴定点受高温干旱影响,桑叶质量较差,蚕茧解舒率较低,该鉴定点解舒率成绩舍弃;苏秀×春丰制种时间较晚,与山东烟台鉴定点收蚁时间衔接不上,该品种未在山东烟台鉴定点饲养,该品种实验室成绩为六鉴定点成绩均值;湖南长沙鉴定点寄往四川南充的样茧途中丢失,粤蚕8号和9·芙×7·湘茧丝质成绩为六鉴定点成绩均值,两年均值统计时舍弃了该鉴定点数据;广西宜州簇中发生僵病,试验人员将僵蛹误记为病蛹,健蛹率成绩不实,统计时舍弃。
夏秋蚕期,四川高县鉴定点遭受大面积病虫害,蚕茧产量和茧丝质成绩失真,该鉴定点成绩舍弃;苏秀×春丰制种时间较晚,与陕西平利鉴定点收蚁时间衔接不上,再加上渝蚕1号供种量不足,造成陕西平利鉴定点无新品种可养。因此,2013年A组秋季农村生产鉴定只有两个鉴定点成绩有效,报请全国农技中心批准后,2015年增加一次A组秋季生产鉴定。
2.5 2014年特殊情况说明
四川南充春季丝质鉴定成绩异常,不计入品种总成绩;云南楚雄鉴定点饲养时间较早,蚕种统一出库时苏荣×锡玉感温还没结束,该品种在云南鉴定点未进行试验;云南鉴定点第一年参加试验鉴定,对养蚕户的选择不够合理,试验成绩与其他鉴定点成绩差异较大,该鉴定点春秋季成绩均不计入品种总成绩;广西南宁鉴定点大蚕期农药中毒,该鉴定点成绩不计入品种总成绩。
2.6 2015年特殊情况说明
四川高县点春季苏荣×锡玉农药中毒损失1张种,总收茧量为折算后的收茧量;四川南充点秋季试验期间遇多湿降温天气,蚕化蛹时秋丰×白玉与其他品种处于不同温湿度环境,这对品种在该鉴定点的4龄起蚕生命率成绩舍弃;广西南宁鉴定点蚕期遇到高温多湿天气,蔟中死蚕多,产茧量不足,只够一个茧丝质鉴定点使用,该点成绩未计入品种均值。
3 品种审定指标分析
3.1 润众×润晶
该品种为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蚕区春用种。生物学性状描述:正交卵色灰绿色,卵壳乳白色;反交卵色灰褐色,卵壳白色。孵化齐一。壮蚕正反交体色均为青白色,普斑。茧形长椭圆,茧色白,全茧量大,茧层率高。
综合两年试验结果,平均4龄起蚕虫蛹率96.46%,比对照菁松×皓月低1.05%,差异极显著;平均万头收茧量22.41千克,比对照增产6.77%,差异极显著;平均鲜毛茧出丝率20.09%,比对照高1.15%,差异极显著;平均净度93.43分;平均解舒率76.86%;平均茧层率25.59%;平均茧丝长1378米;平均每盒/张蚕种收茧量38.47千克,比对照增产2.34%,差异不显著;平均健蛹率92.51%,比对照低1.11%,差异不显著(表3.127)。
表3.127 润众×润晶审定指标与对照比较
注:*示P≤0.05,差异显著;**示P≤0.01,差异极显著。下表同。
3.2 苏秀×春丰
该品种为长丝长细纤度品种,参加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蚕区春秋兼用种试验。生物学性状描述:正交卵色灰绿色,卵壳玉白色;反交卵色灰紫色,卵壳白色。孵化尚齐。壮蚕正反交体色均为青白色,普斑。茧形长椭圆,茧色白,茧层率高,茧丝长长。
综合两年试验结果,春季试验平均4龄起蚕虫蛹率97.14%,比对照菁松×皓月低0.37%,差异不显著;平均万头收茧量20.46千克,比对照减产2.53%,差异不显著;平均鲜毛茧出丝率19.90%,比对照高0.96%,差异极显著;平均净度93.65分;平均解舒率75.75%;平均茧层率25.97%;平均茧丝长1559米;平均每盒/张蚕种收茧量35.48千克,比对照减产5.61%,差异不显著;平均健蛹率92.82%,比对照低0.80%,差异不显著。秋季试验平均4龄起蚕虫蛹率92.67%,比对照秋丰×白玉低2.18%,差异不显著;平均万头收茧量17.15千克,比对照减产3.38%,差异不显著;平均鲜毛茧出丝率19.76%,比对照高3.06%,差异极显著;平均净度94.86分;平均解舒率76.96%;平均茧层率25.32%;平均茧丝长1510米;平均每盒/张蚕种收茧量32.15千克,与对照相当;平均健蛹率91.70%,比对照高2.52%,差异显著(表3.128)。
表3.128 苏秀×春丰审定指标与对照比较
2012年7月,委托农业部蚕桑产业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镇江)对苏秀×春丰的茧丝性状进行检测,结果显示该品种正、反交茧丝长分别为1759米、1640米,茧丝纤度分别为2.300D、2.219D。
3.3 苏荣×锡玉
该品种为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蚕区春用种。生物学性状描述:正交卵色为灰绿色,卵壳为淡黄色;反交卵色为灰紫色,卵壳为白色。孵化齐一。壮蚕正反交体色均为青白色,素蚕。茧形长椭,茧色白。
综合两年试验结果,平均4龄起蚕虫蛹率96.62%,比对照菁松×皓月低0.89%,差异不显著;平均万头收茧量21.08千克,比对照增产0.43%,差异不显著;平均鲜毛茧出丝率19.46%,比对照高0.52%,差异极显著;平均净度93.19分;平均解舒率75.82%;平均茧层率25.13%;平均茧丝长1396米;平均每盒/张蚕种收茧量37.67千克,比对照增产0.21%,差异不显著;平均健蛹率92.44%,比对照低1.18%,差异不显著(表3.129)。
表3.129 苏荣×锡玉审定指标与对照比较
3.4 鲁菁×华阳
该品种为春用多丝量雄蚕品种,参加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蚕区春用蚕品种试验。生物学性状描述:雌性催青期致死,仅雄蚕孵化,蚕卵灰绿色,卵壳黄色间有白色,孵化齐一。壮蚕体色青白,普斑。各龄发育及眠起整齐,发育快,食桑旺盛。茧形长椭,茧色白,茧层厚实。
综合两年试验结果,春季试验平均4龄起蚕虫蛹率97.26%,比对照菁松×皓月低0.25%,差异不显著;平均万头收茧量19.29千克,比对照减产8.10%,差异极显著;平均鲜毛茧出丝率20.23%,比对照高1.29%,差异极显著;平均净度93.79分;平均解舒率75.94%;平均茧层率26.71%;平均茧丝长1299米;平均每盒/张蚕种收茧量35.68千克,比对照减产5.08%,差异不显著;平均健蛹率93.09%,比对照低0.53%,差异不显著(表3.130)。
表3.130 鲁菁×华阳审定指标与对照比较
3.5 庆丰×正广(广食1号)
该品种为广食性人工饲料育适应性蚕品种,参加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蚕区春用蚕品种试验,按照常规蚕品种试验方法进行试验。生物学性状描述:正交卵色为淡红褐色和绿色,卵壳为淡黄色;反交卵色为黑褐色,卵壳为白色。蚁蚕孵化齐一,中系为限性斑纹,日系为普斑。茧形长椭,茧色白。
综合两年试验结果,春季试验平均4龄起蚕虫蛹率95.88%,比对照菁松×皓月低1.63%,差异不显著;平均万头收茧量21.87千克,比对照增产4.19%,差异极显著;平均鲜毛茧出丝率18.58%,比对照低0.36%,差异极显著;平均净度94.57分;平均解舒率72.69%;平均茧层率23.93%;平均茧丝长1313米;平均每盒/张蚕种收茧量30.74千克,比对照减产18.22%,差异极显著;平均健蛹率88.17%,比对照低5.45%,差异极显著(表3.131)。
表3.131 庆丰×正广审定指标与对照比较
2016年3月,委托广西蚕业技术推广总站、安康蚕业研究所、山东省蚕业研究所3个单位,对庆丰×正广的人工饲料摄食性进行鉴定。用不含桑叶粉(M0)的人工饲料和含10%桑叶粉(M10)的人工饲料饲养家蚕,庆丰×正广的收蚁36小时疏毛率、2龄起蚕率(收蚁96小时)、3龄起蚕率(收蚁192小时)等3项主要指标以及眠蚕体重、收蚁96小时存活率、收蚁192小时存活率3项辅助指标,均极显著高于对照品种菁松×皓月(表3.132)。对不含桑叶粉的M0人工饲料和其他多种非桑植物有良好的摄食性,表明庆丰×正广属于食性突变的广食性家蚕品种,具有良好的人工饲料摄食性,可作为人工饲料育品种饲养。庆丰×正广的小蚕人工饲料育成绩和全龄人工饲料育成绩,显示该品种具有性状稳定,产茧量高,茧质优良,全龄饲料育龄期经过短等特点。
表3.132 庆丰×正广的人工饲料摄食性相关指标调查数据
3.6 渝蚕1号
该品种为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蚕区秋用种。生物学性状描述:正交卵色灰绿,卵壳淡黄色;反交卵色灰紫,卵壳白色。孵化齐一。壮蚕正反交体色均为青白色,普斑。茧形长椭,茧色白。
综合两年试验结果,平均4龄起蚕虫蛹率93.51%,比对照秋丰×白玉低1.36%,差异不显著;平均万头收茧量18.88千克,比对照增产5.95%,差异极显著;平均鲜毛茧出丝率16.61%,比对照低0.15%,差异不显著;平均净度93.25分;平均解舒率75.88%;平均茧层率22.27%;平均茧丝长1067米;平均每盒/张蚕种收茧量31.16千克,比对照减产3.08%,差异不显著;平均健蛹率87.29%,比对照低1.89%,差异不显著(表3.133)。
表3.133 渝蚕1号审定指标与对照比较
3.7 粤蚕8号
该品种为长江流域、珠江流域蚕区夏秋用种。生物学性状描述:正交卵色淡绿褐色,卵壳淡黄色;反交卵色紫褐色,卵壳白色。孵化齐一。壮蚕正反交体色均为青白色,素蚕。茧形长椭,茧色白。
综合两年试验结果,平均4龄起蚕虫蛹率95.38%,比对照9·芙×7·湘高0.06%,差异不显著;平均万头收茧量15.94千克,比对照增产1.46%,差异不显著;平均鲜毛茧出丝率16.20%,比对照高0.44%,差异显著;平均净度94.94分;平均解舒率75.50%;平均茧层率21.70%;平均茧丝长989米;平均每盒/张蚕种收茧量32.25千克,比对照增产3.00%,差异不显著;平均健蛹率86.92%,比对照高6.36%,差异显著(表3.134)。
表3.134 粤蚕8号审定指标与对照比较
(续 表)
3.8 华康2号
该品种为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mNPV)抗性品种,参加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和珠江流域蚕区夏秋用种试验。生物学性状描述:正交卵色灰绿色,卵壳淡黄色;反交卵色灰紫色,卵壳白色。实用孵化率为98.02%。壮蚕正反交体色均为青白色,素蚕。茧形长椭,茧色白。
综合两年试验结果,在A组秋季试验中,平均4龄起蚕虫蛹率95.86%,比对照秋丰×白玉高0.57%,差异不显著;平均万头收茧量18.59千克,比对照增产3.62%,差异显著;平均鲜毛茧出丝率16.56%,比对照高0.35%,差异显著;平均净度96.25分;平均解舒率78.26%;平均茧层率21.87%;平均茧丝长1055米;平均每盒/张蚕种收茧量35.48千克,比对照增产10.36%,差异极显著;平均健蛹率92.94%,比对照高3.76%,差异显著。在B组秋季试验中,平均4龄起蚕虫蛹率94.75%,比对照9·芙×7·湘低0.64%,差异不显著;平均万头收茧量17.59千克,比对照增产8.98%,差异极显著;平均鲜毛茧出丝率16.25%,比对照高0.27%,差异不显著;平均净度95.60分;平均解舒率73.94%;平均茧层率21.75%;平均茧丝长1018米;平均每盒/张蚕种收茧量32.65千克,比对照增产7.26%,差异极显著;平均健蛹率91.71%,比对照低9.58%,差异极显著(表3.135)。
表3.135 华康2号审定指标与对照比较
2015年9月,分别委托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苏州大学基础医学与生命科学学院应用生物学系、浙江大学动物科学学院3个试验点对华康2号进行了BmNPV抗性鉴定试验。结果表明,华康2号(正反平均)2龄起蚕对BmNPV的LC50为4.62×1011个/毫升,其耐病力是秋丰×白玉的1000倍以上,其正反交均具有很强的抗BmNPV能力,适合在脓病高发的蚕区和蚕季推广使用。
附件 2013—2015年蚕品种试验成绩汇总表(表3.136~表3.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