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秋蚕品种抗高温鉴定的时期与效果[12]
李奕仁 缪梅如 程荷棣
(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
摘要·夏秋蚕品种大眠至终熟期间高温31℃(88℉左右)饲育(鉴定)效果,一般长期接触高温对蚕的虫质与茧质的影响是劣性的,接触时间越长,影响也越大;抗高温性能确实是品种的固有性状;大眠至终熟期短期接触高温,对蚕的体质与茧质具有不同程度的良性作用,其中尤以五龄第1、2日高温处理区最为明显。与常温区相比,五龄经过略有缩短、结茧率、虫蛹率稍有提高,全茧量、茧层量有所增加。综合长短期五种高温饲育处理的表现,抗高温鉴定的效果,似以五龄全龄高温饲育为好,能较客观地反映出品种固有的抗高温性能。
我国主要蚕区夏秋蚕期的气温较高,依据年份、月旬及地区的不同,或高温干燥,或高温多湿,夏、秋季低温的年份并不多见,故作为夏秋用蚕品种必须具备抗高温性能。育种者往往根据育种目标、自己的经验及设备条件,采用高温驯化、冲击、选拔、鉴定等高温饲育的办法,来加强或鉴定所育品种的抗高温性能。高温饲育的实施时期及中心温度,则因人因地因时而异。日本的蚕品种指定制度中《关于蚕品种抵抗力调查》的条文规定,鉴定的温湿度条件为:饲育温湿度1~5龄30℃(86℉)、85%,自上蔟起三足日内28℃(82℉)、85%为中心。而育种者为了加快育种进度,往往在三四年时间内的不同蚕期中,既利用夏、秋季的自然高温,也设法在春、晚秋期创造人为的高温条件,进行高温选拔、鉴定。一般多以整个五龄期放在29℃(85℉)以上的温度中饲养。有的育种者,偶尔也采用大眠期或五龄初期进行高温冲击,借以鉴定品种的抗高温性能或加强选拔效果。理由据传是根据家蚕病理学的研究,这一段时期内蚕的抗病力较盛食期为低。
本试验就是为了验证上述最后一种做法的正确性,如果确实如此,抗高温鉴定就可简化。试验结果表明,在大眠至终熟这段时期内,长期接触高温对蚕的虫质与茧质都有不良影响,接触时间越长,影响也越大,而短期接触的影响性质及其大小,则因接触时期而异。其中有的处理区,如五龄第1、2日高温处理,还具有提高结茧率,增加全茧量与茧层量的正作用。这一现象,笔者认为可供品种选育、蚕体生态生理及养蚕技术研究参考,特整理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