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蚕品种的合理评价

2 家蚕品种的合理评价

自1980年设立国家桑蚕品种审定委员开展桑蚕品种审定工作22年来(1980—2002年),先后审定通过春用品种17对,夏秋用品种27对,各省通过审定或认定的春用及夏秋用蚕品种也各有数十对之多。通过国家或各省审定或认定的家蚕品种各有特点,也有不足之处,十全十美的品种是不存在的。有的在生产中使用20年以上,至今仍然在生产中发挥作用,如菁松×皓月、春·蕾×镇·珠、秋丰×白玉、两广2号(932·芙蓉×7532·湘晖)等;有的在生产中用过一阶段便很快退出生产;也有很多品种因种种原因没有投入生产,但不能说这些品种就不好,很多是机遇及推广方法是否得当。应该说通过审定的品种基本是在一个水平线上,都各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和利用价值。

从对通过审定的品种亲本系谱调查看,很多品种的亲本来源相差不大。春用品种大多是20世纪60、70年代从国外引进的华合、东肥、731(苏5)、732(苏6)、753(杭7)、754(杭8)、781、782等品种经杂交及定向选育而成。从遗传基因统计看,这些品种的基因型趋于一致,遗传上称之为基因匮乏。从育种上讲,家蚕品种选育到目前为止,经济性状已达极高水平,利用常规的育种技术和素材,很难再有提高和突破。从生物学角度分析,家蚕的各性状间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既有正相关又有负相关,用育种的方法提高某一种经济性状是容易做到的,与之呈正相关的性状也会得到相应提高,如茧丝量与茧丝长;但与之呈负相关的性状则会随之下降,如家蚕的茧层率、茧丝量、茧丝长得到提高,但体质就会下降,茧形大则缩皱会偏粗等。

总之,评价一个品种的优劣,应该结合饲育环境、饲养技术、气候和叶质等条件及品种本身的特色,用综合经济性状去衡量。同时,随着蚕桑资源多元化利用的发展,对家蚕品种的评价也必须从过去唯一的“丝质”性状向其他具体不同特殊用途的经济指标拓展。要改变品种的不足之处,只有去发现新的基因,导入现行品种,改变基因匮乏的现状,育成新一代家蚕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