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讨论分析

3 讨论分析

综合二年二期的试验结果,可以看出以下几个倾向。

(1)夏秋蚕品种大眠至终熟期间高温饲育也即高温鉴定的效果,依接触时期而异。一般长期接触高温对蚕的虫质与茧质的影响是劣性的,接触时间越长,影响也越大。而短期接触的影响性质及其大小则依接触时期而不同。从茧质成绩来看,五龄第1、2日高温区及五龄第3、4日高温区基本上是良性的,表现为全茧量和茧层量均有所提高,而且在茧质成绩方面的品种间开差也变大了;从生命力来看,1980年中晚秋期表现为各品种的虫蛹率比全龄接触高温区提高,品种间的开差总的说来也比全龄高温区为小;倾向不一致的是大眠眠中高温区,这种现象有可能是因为供试品种不一、大眠眠中在常温中饲育的处理区眠中的饲育湿度1981年比1980年为高、桑叶质量1981年比1980年差等因素综合作用引起的。据此,笔者认为夏秋用蚕品种的抗高温鉴定的实施时期,就本次试验设区及各区实感温湿度来说,大眠至终熟高温处理似乎过于严酷,以致虫蛹率显著降低,且品种间的开差显著大;全茧与茧层的绝对量减轻,且品种间的开差缩小,另外三种短期高温饲育处理区,虽然虫蛹率方面倾向不一,但茧质成绩程度不同地有所提高,品种间的开差也有所加大,这些表现均不符合抗高温鉴定的要求。相比之下,仍以五龄全龄高温饲育的鉴定效果为好。

(2)抗高温性能确实是品种的固有性状,3、4、6号等品种表现为:五种时期高温饲育的平均虫蛹率高且变动幅度小,抗高温性能既高又稳,而2、7号等品种则表现为平均虫蛹率低且五种时期之间虫蛹率高低的变动幅度大,1、8、5号等则介于两者之间。同一品种五种时期高温饲育的茧质成绩的开差变动,也存在类似现象。总的印象是,多化血统所占比例较大且又是在广东、广西等高温多湿地区选育的品种,抗高温性能较高、较稳。

(3)大眠至终熟期短期接触高温对蚕的体质与茧质具有不同程度的良性作用,其中尤以五龄第1、2日高温处理区最为明显。其表现为五龄经过略有缩短、结茧率虫蛹率稍有提高、全茧量与茧层量增大,综合成绩不仅超过其他高温处理区,而且也优于常温对照区。为了突出说明这个问题,特从众多数字中抽出供试品种平均数另列一表加以比较(见表6)。1980年中晚秋期的试验,原是为探索简化高温鉴定而设计的,故未设置大眠至终熟常温对照区,故将同年早秋期常温(天然温度)鉴定成绩作为常温对照区进行比较,为便于看出实际效果,加列同期五龄全龄高温区的成绩。

表6 五龄第1~2日高温接触与全龄常温饲育的成绩比较

注:①表列数据1980年为5品种平均;1981年为7品种平均;②1980年早秋气温偏低,饲育温、湿度1~3龄为78.10℉、86.3%;4~5龄为77.95℉、87.9%。

有间(1969)曾做过四龄、五龄蚕高温处理的饲育效果的试验,认为四龄、五龄晌食24小时后在40℃(104℉)中保护3、12小时,有提高全茧量、茧层量的作用,其中又以处理7个小时区效果最好。宫岛(1968)在研究高温对家蚕细胞质多角体病的发病影响中发现,蚁蚕或四龄起蚕接触感染CPV的蚕,于五龄初期置于35℃高温条件下饲育2日以上(从饷食算起),再放回到25℃常温中饲育,可以明显地抑制病毒的增殖与发病。本试验所得结果,与有间、宫岛等的试验结果在倾向上基本上是吻合的,所不同的是处理温度,相比之下要低得多(87℉约等于30.6℃)。当然,作为一种蚕体生态生理现象,本报告所列可比数据严格说来仅有一例,大有孤证之嫌。为此,引用笔者进行的另一试验的有关数据(未发表),加以补充。试验在1981年夏蚕期进行,供试品种为春用蚕品种,五龄第1、2日用90℉(32℃)高温处理,其余期间放在常温中饲育,结果如表7。

表7 五龄初期高温冲击的实际效果

注:①五龄初高温区即五龄第1、2日高温处理期间实感温湿度为89℉、85%,其余时间为80℉、84%;②全龄常温区饲育温、湿度为79℉、88%。

由上可见,五龄初期施以适度的高温冲击,可以促进蚕体生长发育,使龄期经过缩短、全茧量、茧层量增加、虫蛹率提高的现象(或者说倾向),是确实存在的。此外,本文所引三次试验的高温处理区高温接触期间的实感相对湿度,均比常温区为低。例如1980年中晚秋期的高温处理区平均湿度为73%,比常温区的84%降低11%;1981年中秋期高温处理区为77%,比常温区的87%降低10%;1981年夏蚕期的高温处理区之相对湿度也比常温区低一些。饲育湿度对蚕生长发育的影响,与温度相似之处甚多,它除直接影响蚕体的水分代谢之外,还通过桑叶萎凋、微生物繁殖等间接地影响蚕体生理。五龄期由于老熟吐丝的生理需要,蚕体含水率得由龄初的85%上下逐渐降低至龄末的75%左右。因此,在养蚕技术上与稚蚕宜湿相反,壮蚕宜干。故作为五龄期进行短期高温冲击、虫蛹率及茧质反而有所提高的成因,或许是由于短期冲击,高温的危害尚未发挥,而相应的干燥却带来某种有利点也未可知。综合二年三期的试验结果及已有的报道,笔者认为,蚕对饲育温度的反应还是相当敏感的,其中尚有一些问题,值得继续研究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