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培新临证经验集》简介
《黄培新临证经验集》这本书是由.蔡业峰,倪小佳主编创作的,《黄培新临证经验集》共有191章节
1
主编简介
蔡业峰,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广东省中医院脑病大科主任,中国中医科学院中青年名中医,国医大师任继学教授学术经验继承人,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
2
张序
黄培新教授在广东省中医院从事中医药事业的医、教、研工作已达半个世纪,学验俱丰,融汇中西,中西医理论功底扎实,临床思辨独具匠心,是吾在杏林学界的挚友。近闻《黄培新...
3
沈序
中医药凝聚了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智慧和经验,传承和发展好中医药是全体中医药人义不容辞的使命和责任。名老中医药专家是传承和发展中医药学术的杰出代表,他们的学术思想和临...
4
前言
黄培新教授为广东省名中医,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现任广东省中医院脑病中心主任,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脑病分会名誉主任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终身理事、广东省中医药学...
5
目录
主编简介 张序 沈序 前言 上 篇 临证经验 第一节 神经内科疾病应重视从风痰论治 一、中医理论认识 二、神经系统常见疑难杂症 (一)脑血管疾病 1.中风 2....
6
上 篇 临证经验
...
7
第一节 神经内科疾病应重视从风痰论治
在中医理论中,风邪属六淫之一,为百病之长;痰是体内津液异常代谢而产生的病理产物,其致病多样,容易导致各种复杂的临床表现。早在《黄帝内经》时代,当时的医家就总结出...
8
一、中医理论认识
黄培新教授认为,神经系统的疑难杂症和其他内科的疑难杂症一样,首先要注重对痰的论治。痰是体内津液异常代谢产生的病理产物,其临床症状复杂,变幻多端且可以游走于全身,...
9
二、神经系统常见疑难杂症
...
10
(一)脑血管疾病
...
11
1.中风
中风病是常见的脑血管病之一,以猝然昏倒,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语言不利为主症。由于中风病临床发病迅速,变化多端,具有昏迷、仆地、抽搐等症状,这与“风性善...
12
2.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粥样硬化在病理基础上体现为动脉内膜增厚,斑块形成,引起血管壁变硬、弹性变差,管腔狭窄、闭塞及斑块脱落等,而由脑血管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临床病症则主要有各类脑血...
13
3.后循环缺血眩晕
后循环缺血导致的眩晕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症。西医学认为,后循环缺血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后循环动脉狭窄或闭塞导致脑干、小脑或枕叶皮层的缺血。后循环缺血常常以发作性眩晕...
14
4.短暂性缺血发作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是一种反复发作的局部脑供血障碍导致的短暂性神经功能缺损,是脑卒中的先兆,属于中医理...
15
(二)癫痫
癫痫是多种原因引起脑部神经元群阵发性异常放电所致的一系列发作性运动、感觉、精神、自主神经等功能异常的疾病,以突发意识丧失,跌仆倒地,神志不清,面色苍白,牙关紧闭...
16
(三)面肌痉挛与面瘫
...
17
1.面肌痉挛
面肌痉挛,属于中医学“瘛疭”的范畴,临床多表现为阵发性半侧面肌不自主抽搐,多从一侧下睑开始,逐步发展至同侧口角抽搐,临床多伴有眩晕、耳鸣、头胀不适、烦躁等症状,...
18
2.面瘫
面瘫即周围性面神经瘫痪,大多数是由急性非化脓性茎乳突孔内的面神经炎引起,故又称周围性面神经炎。临床表现以单侧多见,突然发现一侧面部表情失控,睁眼时前额皱纹消失,...
19
(四)三叉神经痛
三叉神经痛是指累及面部,限于三叉神经的一支或几支的分布区反复发作的阵发性剧痛,是最典型的神经痛。本病属于中医学中“面痛”“偏头痛”“头风”等范畴。三叉神经临床发...
20
(五)丘脑痛
丘脑痛是丘脑膝状体动脉或穿通动脉缺血性病变所致的丘脑综合征的主要临床表现之一。以丘脑病灶对侧肢体自发性疼痛为特点,常伴患肢无力、麻木等,隶属中医“中风”“痹证”...
21
参考文献
[1]吴犀翎,陈文强,黄小波,等.难治性癫痫中医虚实证候与脑电图及其与NGFs关系的研究.中国中医急症,2015,24(7):1156-1158. [2]袁旭,...
22
第二节 治风先治血的临床应用思路
“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可谓是中医界一句耳熟能详的名言,自古以来在临床内、外、妇、儿各科均有所发挥运用,可见其必有贯穿临床实践的共性内涵,值得后人深入剖析。正...
23
一、风血相关
“治风先治血”,顾名思义就是在疾病诊治过程中,用治血的方法对辨为风病的疾病进行治疗的策略。要明白治血为何可以治风,就需要深刻理解中医理论中风与血的密切关系。 风...
24
二、治风先活血
《血证论》言“血行,则风在血分者,随之而行”,是对活血息风法的经典诠释。比如中风病的治疗,不论缺血性中风还是出血性中风,黄培新教授都不离活血法。中风虽为风病,有...
25
三、治风先养血
治风先养血有几层内涵,一是风易耗伤阴血,二是血虚易生风,三是风药多辛燥伤阴,故在处方用药当中应配伍养血药。李中梓认为:“内风多燥,若用风剂则益燥,故有治风先治血...
26
四、风药亦活血
从药物作用机制研究的进展来看,“治风先治血”很可能是治风与治血两种理论的统一。其提出看似是一种理论的必然,比如桂枝、葛根等最初被认为是风药,但后世临床实践证实了...
27
五、审因论治是关键
清代邹谢在《本经疏证》中对世人滥用“治风先治血”理论的现象进行了批判,其中在药物选择上,认为要发挥治风先治血的作用,非“漫然血药足以当之”,而应择用血药中属辛甘...
28
参考文献
[1]谢佳宏,杨志新,韩淑丽.补阳还五汤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的系统评价.中医药导报,2015,21(20):78-82+86. [2]黄燕,黄培新,杨志敏,等...
29
第三节 中风病痰瘀同治的理论与实践
痰是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瘀是机体局部的血液运行障碍,凝聚而形成的病理产物。痰和瘀既是病理产物,也可以作为致病的因素引发疾病。痰饮和瘀血可影响到全身...
30
一、中医证候分析
从《内经》时代开始,人们已认识到痰饮和瘀血之间在发病过程中的内在联系,历代医学著作都有对“痰瘀同治”的论述。《灵枢·百病始生》提出“湿气不行,凝血蕴里而不散,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