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证的异病同治

一、痛证的异病同治

黄培新教授对痛证异病同治的经验主要体现在将肢体痛证分为两大类:上肢疼痛和下肢疼痛。上肢疼痛者都可以采用相同的基本治疗方即黄芪桂枝五物汤,下肢疼痛者都可以采用相同的基本治疗方即独活寄生汤,以此为提纲挈领。

中医对肢体关节痛证的认识由来已久,《素问·痹论》提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并根据痛证的病因症状特点分为行痹、痛痹、着痹等类型。《金匮要略》指出:“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血痹的主要症状是肌肤麻木不仁,并兼有疼痛、酸楚。《诸病源候论·风病·风湿痹候》指出:“由血气虚,则受风湿。”《备急千金要方》指出:“肾气虚弱,卧冷湿之地,当风而得腰背冷痛,或为偏枯冷痹缓弱疼痛,或腰痛挛脚重痹。”痛证的病因病机可以归纳为两大方面,一是正气不足,二是邪气侵袭。正气不足可以表现为气血亏少,气虚血瘀,经络不通,不通则痛,或肢体关节失于濡养,不荣则痛,或因肝肾亏虚,下元失养,腰背不适,下肢疼痛。“邪气所凑,其气必虚”,“最虚之处,便是容邪之地”,正气不足容易受到外邪侵袭,风、寒、湿、热种种邪气流注肌肉、筋骨、关节,则经络壅塞,气血运行不畅,肢体筋脉拘急,故而发为疼痛诸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