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气不振,清阳不升
症状特点:眩晕以虚象为主,其症状多见头部昏沉、重着,两眼发黑感,神疲乏力,动则加重,汗出,寐差,畏风畏寒,食欲不振,舌体多淡、胖,苔薄白,脉象细、沉、弱。临床上颅内动脉狭窄、斑块形成、供血不足或部分慢性疲劳综合征、贫血、慢性鼻窦炎等患者可见此证。
治疗此证,当以健脾益气、升举清阳为法,上荣头目,濡养清窍。基本的药物组成为黄芪、党参、茯苓、麸炒白术、柴胡、升麻、葛根、羌活。其中重用黄芪以补气行血,扶阳升清;党参或生晒人参健中益气;茯苓、麸炒白术健脾扶中;升麻、柴胡、葛根升发阳气;羌活升阳利窍,清利头目。
加减用药:风寒湿蒙蔽,头目昏重者,可见于慢性鼻窦炎患者,加独活、荆芥、防风、藁本祛风胜湿,升发清阳,蔓荆子、苍耳子通利清窍,泽泻利水祛湿;面额部昏重为甚者,病在阳明,取阳明经引经药白芷祛邪;气血不和者,以当归、川芎行血通络。影像学检查提示颅内动脉硬化、狭窄、供血不足者,可认为有痰瘀胶结、脉道不利、气血不行之弊,在重用黄芪行气活血之余,加入桂枝温经通络,合芍药以调和营卫,加赤芍、川芎、毛冬青、三七活血化瘀,通脉除痹,以法半夏、石菖蒲、浙贝母豁痰除浊,共奏益气活血、豁痰通脉之功。肾元不足者,需补养下焦,《景岳全书》言“头眩不能无涉于下”,治疗虚证眩晕“必灌其根”,可加入淫羊藿、巴戟天、益智仁、肉苁蓉之属以壮元阳,或以山茱萸、墨旱莲、女贞子之流育肝肾,培元固本。
治疗中气不足、清阳不升之眩晕重在补益气血,调和营卫,应结合症状特征配合其他方药治疗。如常自汗出,恶风而眩者,此为卫表不固,津液外泄,上气不足,合用玉屏风散;如平素虚弱,素体亏虚者,可再予补中益气丸、知柏地黄丸以复阴阳;如女子月经来潮,血室空虚而见眩晕者,合用四物汤以和营养血;如女子因月经不调,或逢围绝经期综合征,气血不和而见眩晕者,予逍遥丸、归脾丸以疏肝健脾,益气养血。
现代研究指出,黄芪具有正性肌力作用,补阳还五汤能改善血液黏稠度,扩张微血管以及提升局部微循环、改善营养状况,并有助于恢复血液动力和血管壁的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