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病因进行论治

(三)根据病因进行论治

审因论治是黄培新教授临床诊疗过程的一贯风格。因对头痛病因的辨析关乎治法治则,故在此主要论述黄培新教授对鼻窦炎、高血压继发性头痛及原发性紧张型头痛的论治,以供学习借鉴。

高血压是引起头痛的常见病因,黄培新教授诊治头痛尤为关注高血压因素对头痛的影响,治疗上注重调控血压,稳定血压波动的范围。中医古籍中未有对高血压病的记载,而是散见于“眩晕”“头痛”之中,可见眩晕、头痛是高血压的常见症状。高血压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随着现代人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类的寿命越来越长,高血压的发病率亦日渐增高。有调查显示,我国老年人高血压患病率高达53.24%。可见,临床诊治头痛,应关注高血压因素带来的影响。高血压性头痛的临床特征为清晨起床时较严重,活动后有所缓解,这是因为人体血压受神经内分泌调节,伴随昼夜节律变化,在清晨可出现晨峰现象。情绪波动、运动等亦可导致血压升高,继而诱发头痛。其头痛部位可因高血压程度的不同而表现为枕后颈肩、前额、眼眶、颞部甚至全头疼痛,发作时以胀痛、搏动性疼痛为特征,同时可伴有眩晕、耳鸣、健忘、腰膝酸软等症状。高血压病的中医病因病机,多为脏腑功能失调,精、气、血亏虚,以及风、火、痰、瘀互结,病位主要在肝肾,多为本虚标实之证。《素问·五脏生成论》言:“头痛癫疾,下虚上实,过在足少阴、巨阳,甚则入肾。徇蒙招尤,目冥耳聋,下实上虚,过在足少阳、厥阴,甚则入肝。”治疗上当分清标本缓急。标急为甚,以风、火、痰为突出表现者,当以平肝息风为要,黄培新教授常用自拟降压方进行治疗。该方药物组成有天麻、钩藤、白芍、茵陈、黄芩、菊花、石决明、浙贝母、杜仲、豨莶草、砂仁、牛膝。其中天麻、钩藤清肝平肝,白芍敛阴柔肝而平抑肝阳,茵陈、黄芩、菊花清肝泻火并上散风阳,石决明咸寒质重而重镇潜阳,浙贝母清泻痰火,砂仁畅中焦而芳香化湿,豨莶草祛风湿止痹痛并能补肝肾,杜仲、牛膝补肝肾,且牛膝能引血下行,直折亢阳。诸药相合能奏平肝潜阳,清热息风之功。若本虚为甚者,多为肝肾阴亏,水不济火,治当滋阴潜阳为要,药用天麻、钩藤、白芍、生地黄、醋龟甲、豨莶草、石决明、菊花、海藻、杜仲、砂仁、牛膝。即在上方基础上去茵陈、黄芩、菊花等寒凉清泻之品,加生地黄滋阴凉血,龟甲咸寒滋阴而潜阳息风,海藻消痰利水。两方大同小异,均为平肝降压之剂。前者重于泻实,以平肝息风为主;后者重于补虚,更偏于滋阴潜阳。黄培新教授常在此两方基础上加减用药,调控血压,从整体上协调阴阳,使患者恢复阴平阳秘的状态。

鼻窦炎亦为岭南地区常见的头痛继发性病因,中医称之为“鼻渊”。前组鼻窦炎的头痛部位多位于前额,故常易与发生在前额部的原发性头痛相混淆,黄培新教授在诊治前额头痛的患者时,尤为注重与鼻窦炎的鉴别。治疗上,用药不离白芷。白芷可谓是治疗前额眉棱骨疼痛的代表药,常作为引经药治疗阳明头痛,不仅可以祛风散寒止痛,还能宣通鼻窍,故不论鼻渊还是单纯性前额头痛,皆可用之。头痛连及印堂者,黄培新教授认为其病及督脉,正虚邪侵,治疗上当发散风寒,同时还应补肾强督,药用淫羊藿、巴戟天之类。对于慢性鼻窦炎者,黄培新教授认为此乃本虚之病,临床中以脾虚湿盛证多见。脾位于中焦,主升清阳并运化水湿痰浊。脾虚者,清阳不升,浊阴不降,痰浊蒙蔽清窍则鼻塞流涕;阻滞经络,经气不通则痛。治当以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化裁治疗,健运中焦,燥湿化痰。

紧张型头痛亦是临床常见的头痛类型之一,以往称为肌收缩性头痛。其痛如压迫、紧箍、沉重之状,以双侧枕部、颞部、额部甚或全头疼痛多见,并常因紧张、焦虑等情志变化而加重。西医学认为其发作与头颅和颈部肌肉痉挛、血管收缩有关。黄培新教授认为此类头痛与少阳及太阳病变密切相关。肝主疏泄,气血的正常运行有赖于肝气的调畅,如因情志刺激导致肝气不舒,气机不畅,或肝气升发太过,即可影响气血运行,致使头颈血脉拘急而疼痛。治疗紧张型头痛,黄培新教授从少阳病机出发,以小柴胡汤或柴胡疏肝散为基础方化裁用药。牡丹皮、栀子是黄培新教授治疗少阳病证常用的药对。少阳气机郁滞,常易化火,牡丹皮清热凉血、活血散瘀,除阴分之热而具通行之功;栀子最善清胸中烦热而清心除烦,合柴胡、黄芩,能疏解少阳郁热,配伍白芍敛阴和营而柔肝缓急,顾肝之体而缓肝气之急,能舒张筋脉,对肌紧张性血管性头痛有良好的疗效。此外,“巅顶之上,唯风药可到也”,治疗头痛,唯有风药轻清之品能上达头窍。风药之中,黄培新教授常用藁本、蔓荆子、防风之类,上散头部风邪,祛邪安正。而针对肌肉痉挛的头痛特点,黄培新教授常重用芍药、葛根疏筋柔筋,缓急止痛;对于颈枕项背疼痛者,葛根还能引药归经,解太阳之痉。黄培新教授认为,此类头痛患者,可能伴有睡眠障碍、夜间睡眠时间不足,问诊时应询问患者夜间睡眠情况,对确有睡眠障碍患者,应兼用安神之法以助眠,标本兼顾。其法可参照睡眠障碍章节进行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