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因论治是关键
清代邹谢在《本经疏证》中对世人滥用“治风先治血”理论的现象进行了批判,其中在药物选择上,认为要发挥治风先治血的作用,非“漫然血药足以当之”,而应择用血药中属辛甘发散之品,如川芎、当归之类,方能奏效。治风先治血并非强调治疗风证就一定要治血,也不是说治疗风证一定要以治血为主,纵观前人运用治血而治风诸方,大多都不弃用风药,亦非全然委以血药重任,在实际运用中将风药与血药灵活配伍运用,相辅相成。故“治风先治血”之论,绝非让医者单纯治血以治疗所有风证,审证求因,辨证论治仍然应贯穿疾病诊治的全过程。
黄培新教授强调临床诊治疾病,首先要对疾病的病因病机了然于心。比如出血性中风百分之八十以上都是实证引起,缺血性中风则大半都是虚证,当掌握这些高概率的病机后,诊治患者时可以迅速做出初步的判断,再结合辨证,就能对一个患者的具体病因病机做出较准确判断,然后进行处方用药。所谓病机,就是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机理,病因病机是辨病的核心。而辨证,则是辨明疾病在当下阶段所表现的病机,即辨证知机。不管辨病还是辨证,都应以“知机”为目的,根据病因病机制定治疗大法,据法立方。而“治风先治血”只是一种常用的治疗法则,提示我们风病背后有血病的病机,审因论治才是这句名言告诉我们的更深层的内涵。
纵观历史,“治风先治血”理论的产生并非无中生有,也非某位医家所自创,而是基于中医理论的推演,基于临床实践的验证总结。自《内经》起就已经存在对风与血关系的阐述,而仲景之法与《内经》一脉相承,诸多经方都体现了“治风先治血”的思想。后世医家随着经验的积累与总结,对疾病本质及病因病机的认识更为清晰,从而促使“治风先治血”理论的日趋成熟。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对中风病的认识,其治疗重心之所以经历了以治风为主发展到以治血为主的历史转归,正是因为后世医家日益认识到气血在中风发病起因及过程中的关键性,才会导致治疗重心的转移。正因如此,“治风先治血”的内涵,也应随临床实际情况灵活变通,绝非生搬硬套所能奏效,其核心内涵仍然应落实在对疾病病因病机的认识上。黄培新教授尤为注重对疾病病因病机的认识,审因论治是他的一贯临床诊治思路。朱丹溪在《症因脉治》中精辟地论述:“至治风先治血,此言厉风伤血,血痹不行,当行血祛邪;非言补血即可治风,非言厉风伤气,亦以血治。”纠正了“风邪伤及气分未及血分也一概治血”的错误观点,正因为疾病有伤血之因,才有治血之需,切勿见风证就一味投以血药,以偏概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