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痫证案一

一、痫证案一

罗某,男,39岁,2016年10月就诊。

主诉:反复熟睡后突发不自主活动10余年。

初诊:患者于20余岁时开始被家人发现经常半夜起床活动,呼之无反应,后突发跌仆在地,四肢抽搐、双目上视、口吐涎沫,持续十余分钟,后自行清醒,清醒后无法回忆当时的情况,曾于当地医院就诊,诊断为“癫痫”,予口服丙戊酸钠片,后发作次数较前减少,多次治疗仍有发作,为进一步诊断治疗来诊。诊时症见神清,精神可,面色无华,最近一次发作时间为2016年10月1日,约夜间1时许起床在房间走动,2分钟后倒地,四肢抽搐,双目上视,面色苍白,口吐涎沫,约持续5分钟后神志自行转清,自行回房睡觉。平素纳可,眠可,二便调。舌暗红,苔薄白,脉弦数。诊断为痫证,证属风痰上扰脑窍,治以息风涤痰开窍。予中成药羚羊角口服液,每次5mL,每日2次,口服;益脑安胶囊(院内制剂),每次4粒,每日2次,口服;七叶神安片,每次1片,每日2次,口服。

二诊:病史症状同前,诊时见口干,舌暗红,苔薄白,脉弦数。予中药:茯苓15g,白术15g,党参30g,法半夏15g,石菖蒲15g,天麻15g,盐山茱萸20g,当归10g,全蝎5g,黄连10g,肉桂3g(焗服),浮小麦30g,大枣15g,炙甘草5g。7剂,水煎服,每日1剂。

三诊:病史同前,服药后1个月余未发作,口干,舌暗红,苔薄白,脉弦数。中药处方同前,继服7剂。另予中成药羚羊角口服液,每次5mL,每日2次,口服;益脑安胶囊(院内制剂),每次4粒,每日2次,口服;七叶神安片,每次1片,每日2次,口服。

四诊:三诊后4个月复诊,其间偶有发作。现无明显口干,舌暗红,苔薄白,脉沉细。予中药处方:柴胡15g,白芍20g,枳壳15g,茯苓15g,白术15g,党参30g,香附10g,法半夏15g,薤白15,天麻15g,浮小麦30g,大枣15g,炙甘草5g。7剂,水煎服,每日1剂。

五诊:四诊后8个月,患者前来复诊,其间未有发作。舌暗红,苔薄黄,脉细滑。予中药处方:熟地黄20g,白芍20g,川芎15g,当归15g,天麻15g,全蝎5g,龙骨30g(先煎),牡蛎30g(先煎),法半夏15g,党参15g,砂仁5g(后下),大枣15g,炙甘草10g。7剂,水煎服,每日1剂。另予中成药七叶神安片,每次1片,每日3次,口服;羚羊角口服液,每晚5mL,口服;益脑安胶囊(院内制剂),每次4粒,每日3次,口服。

按:本例为青年患者反复发作的睡眠中癫痫,属中医学“痫证”范畴。中医学认为痰浊是痫证发病的根源,痰浊凝聚,阻于胸膈之间,影响气机升降,与虚、风、火、瘀等病理因素相互搏结,蒙蔽清窍,冲扰脑窍,发为癫痫。痰为津气凝聚,裹结日深,即成胶着不拔之势,是痫证患者久发难愈、缠绵不止的病理基础。《临证指南医案》谓:“内脏不平,经久失调,一触积痰,厥气内风,猝焉暴逆,莫能禁止。”故治痫必先治痰,息风涤痰是治疗癫痫一贯的法则。该患者病情已反复发作十年,积痰较深。治疗上,以息风涤痰开窍为法。一诊时,患者考虑长期服药,要求服中成药,予羚羊角口服液平肝息风,予益脑安胶囊(院内制剂)息风涤痰,予七叶神安片益气健脾以固本。二诊时,患者新近发作一次,考虑病势较急,建议患者服汤药以图速效,选半夏白术天麻汤以息风涤痰,加山茱萸以益肝肾固本,加当归、全蝎活血,予黄连、肉桂取交泰丸之意交通阴阳以安神,考虑患者久病必有气机郁滞,合甘麦大枣汤舒肝解郁。三诊时,患者1个月未发作,药已起效,效不更方,配合中成药以图长期疗效。四诊时,患者时隔4个月发作一次,患者担心病情反复,在予半夏白术天麻汤祛痰的基础上合四逆散、瓜蒌薤白白酒汤、甘麦大枣汤以理气解郁。五诊时,患者已半年未发作,予四物汤合二陈汤养血活血、化痰通络,加天麻、全蝎化顽痰瘀血,加龙骨、牡蛎息风。纵观本病治疗全程,时刻抓住痰浊的核心病机,并根据患者的情况兼顾活血、息风、理气、健脾,使患者气机通畅,杜绝生痰之源,方可取得理想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