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退行性病变
腰椎退行性病变可导致腰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压迫神经等病理变化,临床症状包括腰痛、下肢疼痛等。黄培新教授认为论治应该重视补益肝肾,温暖肾阳。腰椎退行性病变在临床上十分常见,或因年老体虚,肝肾不足,或因常年劳损,筋骨不用,或因久坐不行,活动减少,或因吹风受冷,寒邪内客,所谓“腰为肾之府”,肝肾与下焦病变密切相关,腰腿疼痛等下半身症状多与肝肾亏虚有关。因此应重视温补肾阳,可采用肉苁蓉、淫羊藿、山茱萸、杜仲、牛膝等药物,直入下焦肝肾,重在温煦下元,使元阳充足,则一身阳气旺盛,气血充沛,寒湿自散,起到温阳散寒、祛风胜湿、除痹止痛的功效,是治疗痛证的一大治法。
异病同治与同病异治是中医理论的两大特色,反映了中医临床诊治思维。异病同治是黄培新教授论治痛证的一大经验。从西医学的角度来看,导致肢体关节疼痛的原因非常多,但是从中医的角度而言,导致痛证的核心病机相近,必不离正气亏损、邪气侵袭、气滞血瘀、经络不通、肢体失荣等几大病机,最终都导致“不通则痛”或“不荣则痛”而产生疼痛的症状,这为异病同治提供了理论基础,也是中医治疗的一大特色和优势。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智者察同”的论述,强调要抓住事物的内在联系,发掘共同规律,概括核心内容,在不同的事物中找到共性和相通之处,驭繁以简,把握论治的要点,这就是异病同治的主要内涵,也是中医理论的重要思维方式。同病异治在治疗的过程中同样发挥重要作用,中医向来强调因人制宜、因时制宜、因地制宜的三因制宜原则,并把握辨证论治的核心,有针对性地判断原因、病机、病性,对证用药。
黄培新教授对痛证异病同治与同病异治的临证经验是辨证统一、互相参伍的,不能够分割看待。异病同治强调理解病证的共同特性,把握论治的整体方向;而同病异治强调详细结合临床情况,做到因人制宜,辨证论治,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