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机制研究
黄培新教授研制的舒筋颗粒由芍药、炙甘草、木瓜组成。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芍药苷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抑制作用,可降低肌张力,抑制运动;甘草能缓解平滑肌痉挛,有镇静和抑制周围神经作用;木瓜有较强的抗氧化能力,能够提高脑梗死患者血中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降低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的含量。因此舒筋颗粒能改善卒中后患者肢体的痉挛状态,缓解患肢疼痛。
中枢神经系统有丰富的肽能神经,参与中枢神经循环的调节。神经肽与痉挛性偏瘫之间存在密切关系,脑卒中后神经体液的差异等可诱导机体某些神经递质的表达和调控发生变化,而这些变化在痉挛性偏瘫过程中又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中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GABA)与P物质在骨骼肌痉挛的产生及痛觉传递中互相影响,并且因通路相似而受到普遍重视,不少研究着眼于调节这两种神经递质以期降低卒中后肌张力增高的状态和减轻疼痛。GABA-B的受体主要分布在突触前神经终末,被激活后通过蛋白介导抑制内流,在突触前抑制其他兴奋性递质释放而产生抑制效应。P物质是感觉神经初级传入类纤维末梢释放的神经递质,广泛存在于神经系统中,对运动神经元及感觉神经元均具有兴奋作用,不但参与痛觉的传递和调控,也对肌肉紧张度的调控起重要作用。研究发现,舒筋颗粒通过抑制兴奋性神经递质自初级传入纤维释放,减少脊髓中单突触伸肌和多突触屈肌反射传递,从而产生松弛骨骼肌的作用,使锥体束受损后引起的骨骼肌痉挛得以减轻。舒筋颗粒对初级传入神经末梢释放的P物质的调节机制包括两方面:一方面能够兴奋背角神经元伤害性感受,另一方面可能通过GABA系统触发内源性镇痛系统以抑制脊髓内痛觉的传递,从而起到镇痛效果。再者,舒筋颗粒可能通过消耗P物质,或干扰引起屈肌反射的皮肤伤害感受传入神经末梢的P物质兴奋性,从而产生抗伤害感受的作用。虽然目前对痉挛性偏瘫的病理机制有一定的研究,但是由于中药作用机制较为复杂,舒筋颗粒的具体作用机制尚需深入探讨。
除此以外,舒筋颗粒的动物实验和临床试验结果也显示出该药治疗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有一定的优势。动物实验表明,对于稳定的痉挛性偏瘫大鼠模型,给予舒筋颗粒治疗后,采用客观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法及痛阈测定法,观察比较痉挛性偏瘫大鼠在治疗前后神经功能评分、痛阈的变化,结果发现舒筋颗粒具有改善痉挛性偏瘫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提高痛阈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