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医证候分析
从《内经》时代开始,人们已认识到痰饮和瘀血之间在发病过程中的内在联系,历代医学著作都有对“痰瘀同治”的论述。《灵枢·百病始生》提出“湿气不行,凝血蕴里而不散,津液涩渗,著而不去而积成矣”,气滞水停,会导致津液停滞、血凝不散而产生痰饮和瘀血。隋代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中提出痰的病理机制为“血脉壅塞,饮水积聚”。清代唐容川的《血证论》提出:“痰水之壅,由瘀血使然。但去瘀血,则痰水自消。”由此可见,虽然痰饮和瘀血是不同的病理产物,但是二者常常同时出现,互相影响,共同引起系列的临床症状;在治疗上也要重视祛痰和化瘀同时运用。
人体脏腑功能可以调节机体的气血津液正常运行。人体的血液和津液都来自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被称为“津血同源”。血液和津液能够在体内互相转化,互相资助,起到濡养机体的作用。血液和津液在体内的正常输布和运行依赖于气的推动作用,即“气能行血”“气能行津”,气机的失常如气虚、气滞、气逆等会引起血液和津液运行障碍,导致“气虚血瘀”“气滞血瘀”“气滞痰凝”等情况,出现痰饮和瘀血的病理产物。另外痰饮和瘀血致病往往互为因果,痰浊阻滞可使气行受阻,血运不畅致瘀;瘀血阻滞脉道影响津液输布,也会导致痰湿积聚。因此,痰饮和瘀血在病理上联系密切,容易相互影响,共同出现。黄培新教授针对痰饮和瘀血的病例特点提出“痰瘀同源、痰瘀同病”的观点,强调二者在发病过程中的关系,在治疗上运用“痰瘀同治”的思路。
黄培新教授认为,痰和瘀都是中风病关键的病理产物,要重视“痰瘀胶结”的病机,采取“痰瘀同治”的治疗思路。中风病与痰瘀的联系密切。中风病的发病多有积损正衰、劳倦内伤、饮食不节等基础,复因多种诱发因素,导致机体的功能状态失调,气机逆乱,或风火上扰,肝阳暴亢,气滞痰瘀,阻滞血脉,最终致阴阳失调,发为中风。在此过程中,痰瘀致病的因素不容忽略。中风之病虽发病突然,但中风病患者多有正虚之本,素因脏腑失调,脾失健运,脾肾两虚,复久嗜肥甘,久伤思虑,致使痰浊内盛,气机不畅,阻滞经络,血行不利,脉道不通,痰浊胶结,凝滞体内,皆为宿痰之患。又猝然用力过度、暴饮饱食、暴怒忿思等,诱发风火上扰,肝阳暴亢,气血逆乱,血瘀脉络而发病。中风病发生后,因机体状态严重失调,血阻脑络,经络不通,气机阻滞,痰浊内阻,阻滞脑络,复有痰瘀互结的病机。因此,痰瘀贯穿了中风发病的过程。
从西医角度来看,血脂异常、动脉硬化、肥胖等都是中风病的常见危险因素。西医学认为高脂血症的发病多与饮食、运动因素密切相关,血脂紊乱是造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动脉狭窄、血管脆性增加的重要原因,会导致血液黏稠度升高,影响血液运行,增加脑血管意外的风险。而缺血性中风病发生后,由于局部的血液循环障碍,血行障碍,脑细胞因缺血缺氧而出现变性、坏死、水肿等异常,不能发挥正常功能,反而影响局部状态,压迫周围组织,引起颅压增高等并发症。从中医角度来看,由于久嗜肥甘厚腻,缺乏运动,气机阻滞容易内生痰浊,阻滞脉道,而在中风病发生后,出现气机阻滞,血瘀脉络,痰浊内阻,痰瘀胶结,这和西医学的认识都有可参之处。
在中医理论中,瘀血和痰饮都是重要的病理产物,影响了多种疾病的发病。瘀和痰都是中风病的重要病因病机,二者互相促进,互相影响,导致一系列的临床症状和病变表现。因此对于中风病的论治,要认识到痰和瘀的共同性,强调“痰瘀同治”,破瘀而痰自去,活血而浊自除,达到治疗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