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中风案三
罗某,男,68岁,2018年10月就诊。
主诉:双下肢无力5年。
刻诊:患者分别于2013年9月、2014年5月有中风病史,两次中风病的西医诊断均为脑梗死。2013年中风后开始出现双下肢无力的症状,2014年再次中风后双下肢无力的症状进一步加重。就诊时自述双下肢酸麻无力,可自行走路但行走困难,语言謇涩,大便4日一行,失眠,入睡困难,下半夜易口干欲饮,小便调,胃纳一般。舌胖嫩,苔薄白,脉弦细。诊为中风后遗症,证属气虚血瘀,治以益气通络,补益肝肾,方用补阳还五汤加减。处方:黄芪45g,赤芍15g,川芎15g,毛冬青30g,巴戟天20g,杜仲15g,豨莶草15g,威灵仙15g,肉苁蓉20g,豆蔻10g,怀牛膝15g,肉桂粉1.5g(焗服),麦冬15g。7剂,水煎服,每日1剂。另予中成药银杏酮酯滴丸,每次4粒,每日3次,口服;丹田降脂丸,每次1g,每日2次,口服;松龄血脉康胶囊,每次2粒,每日3次,口服;益气养心安神口服液(院内制剂),每晚2支,口服。
按:中风后遗症在《黄帝内经》中就有“偏枯”“身偏不用”等描述;《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也有“邪在于经,即重不胜”的论述;《医林改错》认为气虚血瘀是中风后半身不遂的病因。中风后遗症常见半身不遂、肢体无力、口角歪斜、语言謇涩、失语等症状,病机多为肝肾不足、气虚无力、痰浊内阻、瘀血阻络等。本案患者下肢无力,语言謇涩,舌胖嫩,苔薄白,脉弦细,正是气虚无力、痰瘀内阻的表现;又兼有便秘、失眠、口干等症状,是由于肝肾不足,阴不敛阳,心火内扰。故以补阳还五汤为基础,重用黄芪为君,补气通络,使气行则血行;辅以川芎、赤芍、毛冬青,活血化瘀;针对下肢无力等症状,以豨莶草、威灵仙、肉苁蓉、牛膝等补益肝肾、强筋壮骨;对于不寐、寐差的症状,则用麦冬清热养阴,肉桂引火归原,取交泰丸之义,因忌黄连苦寒伤正,以麦冬易之。从西医学的角度来看,脑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多有神经功能缺失、血管硬化、血液循环受阻等病变,黄培新教授在中药治疗的基础上配合口服中成药治疗,以降低血脂、软化血管、改善血液循环,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