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辨证论治
黄培新教授认为,肝郁脾虚为失眠伴胃肠道疾病者临床最常见证型,治疗多从肝脾论治,疏肝理脾,以调理脾胃为最重要。临床常用方剂为四逆散、六君子汤、瓜蒌薤白半夏汤、乌贝散等。
黄培新教授调理肝脾最喜用四逆散,治疗本章疾病也多以四逆散为基础方加减使用。四逆散乃调和肝脾之名方,出自《伤寒论》,其方剂组成为柴胡、枳实、芍药、炙甘草,本用于治疗阳郁厥逆证之手足不温、腹痛、泄利下重等症,后世医家将其应用于治疗肝脾气郁诸症。方中柴胡入肝胆经疏肝解郁,升发少阳春升之气,春气升则万化安,为君药;白芍敛阴养血柔肝,为臣药,与柴胡合用以补养肝血,护肝之体而条达肝气,可使柴胡升散而无耗伤阴血之弊;佐以枳实理气解郁,泄热破结,与柴胡为伍,一升一降,斡旋中焦脾胃升降之气,奏升清降浊之功;炙甘草益脾和中,调和诸药,为使药。诸药合用,可使邪去郁解,气血条畅,清阳得伸,浊阴得降,而肝脾得调。脾虚较重者,加四君子汤;兼痰多者,加陈皮、法半夏即六君子汤,或加砂仁、木香而成香砂六君子汤。脾气虚则中焦运纳失常,多生痰湿,痰湿为患则进一步阻滞气的升降出入,加重病情,形成恶性循环。四君子汤乃益气健脾之名方,现多用党参易人参,配伍白术、茯苓、炙甘草,四药合用,温而不燥,平补不峻,犹如君子之平和风韵,故名“四君子汤”。其衍生之类方如陈夏六君子汤,增加陈皮理气化痰,半夏燥湿化痰而降逆止呕;香砂六君子汤,增加砂仁理气温中而止呕,木香疏肝和胃、行气止痛,能治肝胃气滞证,临床上可根据患者痰湿的多少、中焦气滞的轻重而加减运用,权变活法。黄培新教授多用四逆散合四君子类方加减治疗睡眠障碍伴消化系统疾病或症状的患者,症见食欲缺乏、面色萎黄、胃脘疼痛、泛酸、恶心、呕吐等。此类患者或见胸胁满闷,甚者表现为胸中痞塞不舒,而见胸阳不振诸症,黄培新教授多在前方基础上合用瓜蒌薤白半夏汤,以宽胸理气化痰,舒展胸中气机,胸阳得舒,心神得安。治疗伴胃食管反流的患者,加用乌贝散,即乌贼、浙贝母,起制酸止痛之效,对胃、十二指肠溃疡患者有收敛止血之功。
以上诸方为黄培新教授治疗“胃不和则卧不安”调理肝脾之核心方药。对于女性患者,多加甘麦大枣汤,补益心脾气血,养心安神。对于兼见心火偏亢、肾阳虚衰之心肾不交患者,在调理肝脾的基础上,泻心火,助肾阳,方用交泰丸。取黄连苦寒,入少阴心经,降心火不使其炎上;取肉桂辛热补火助阳,引火归原,入少阴肾经,暖水脏而使肾水上济于心,借助中焦气机升降之枢纽,上下交通,水火既济,燮理阴阳,则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值得一提的是,运用半夏治疗失眠的历史由来已久,《黄帝内经》已有用半夏治疗失眠的记载。如半夏秫米汤、半夏汤,《灵枢·邪客》言:“补其不足,泻其有余,调其虚实,以通其道而去其邪;饮以半夏汤一剂,阴阳已通,其卧立至。”有研究统计,从《黄帝内经》至1911年刊行的中医文献中失眠方剂共177首,组方药物159味,半夏位列高频药第6位。现代药理研究显示半夏在复方制剂中可增强药物的镇静、催眠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