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眩晕案三

三、眩晕案三

郭某,男,55岁,2016年2月就诊。

主诉:反复头晕20年。

刻诊:患者20多年反复头晕,发作突然,头昏,严重时自觉天旋地转,呕吐胃内容物,每于夜间睡眠转身时出现,经休息数十分钟后可缓解,转颈时可加重,无耳鸣、听力下降、心慌胸闷等不适,后枕及颈项困重不适,于门诊长期治疗。查头颅CT、MRI均未发现脑梗死及出血。影像学检查显示颈椎曲度变直,C3~C7椎管狭窄,C2~C3、C3~C4椎间盘突出。面红,纳可,二便调,舌淡红,苔薄白,脉弦。既往高血压病史6年,血压最高达160/100mmHg。诊断为眩晕,证属气虚痰瘀阻络,治以健脾益肾行气,化痰活血通络。处方:黄芪45g,桂枝15g,白芍30g,当归10g,威灵仙15g,豨莶草15g,葛根30g,白芷15g,龙骨30g(先煎),牡蛎30g,天麻15g,淫羊藿15g,土鳖虫5g,大枣15g,炙甘草5g。7剂,水煎服,每日1剂。

按:患者反复头晕,发作突然,头昏,严重时自觉天旋地转,伴有恶心呕吐,且病程长久,考虑必有正虚邪实之患,病势缠绵不愈,脾肾不足,痰浊内生,上犯清窍而发为此病。另一方面,西医诊断为颈椎病,考虑因颈椎活动不一致,椎动脉受压痉挛、肌肉牵拉肌肉痉挛,而见眩晕、后项部不适,可进一步辅助诊断和论治。黄培新教授认为,颈椎病导致的眩晕从中医的角度看与血脉瘀阻有关。痰瘀内阻,血脉不畅,气血不荣于上而发病。因此对本病的治疗除了采用化痰止眩,还需要活血通络、行气化瘀,这也是“痰瘀同治”思路的体现。在处方用药上,以黄芪桂枝五物汤为基本方加减。方中黄芪益气行血,桂枝温经通络,芍药养血和营,三药合用以益气活血,化瘀通络,疏通血闭;当归活血养血;威灵仙、豨莶草祛风除痹;天麻平肝潜阳,息风止眩;葛根、白芍、玉竹、白芷,为治疗颈椎病、松解肌痉挛的常用药物;龙骨、牡蛎重镇安神,平肝定眩;土鳖虫舒经活血通络;淫羊藿补益肝肾。诸药合用,共奏益气通络止眩之功。该案中,黄培新教授对眩晕的论治除了依据患者症状,还重视病因,治疗上采用“痰瘀同治”,以益气通络、活血化瘀的治法处方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