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病同治:以“健脾补肾,涤痰开窍”为总纲

二、异病同治:以“健脾补肾,涤痰开窍”为总纲

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进行性发展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以记忆障碍、抽象思维障碍、执行能力下降及人格或情绪改变等为特征,多起病隐匿,呈缓慢进行性恶化。血管性认知障碍是由血管性危险因素或脑血管病变引起的,包括从轻度认知障碍到痴呆的一大类综合征。阿尔茨海默病与血管性认知障碍都可见注意力减退、执行功能障碍、神情呆滞等临床表现。

阿尔茨海默病与血管性认知障碍的临床症状在中医学中可归纳为痰浊蒙窍、神机失用的表现。阴阳失调,清浊相杂,痰浊上泛,清窍失养而发为各类病证。表现百般,皆因痰浊为患。元神之府失于通明,则神思呆钝,智能下降,行为失度;痰浊阻滞,则肢体迟缓,行动不利;痰郁化火,则为佯狂,烦躁易怒;阴痰内盛,则为抑郁癫证,表情呆滞,沉默寡言,因此本病发病首责于痰,必有痰实蒙神之弊,脾胃为生痰之源,脾失健运则痰浊内盛,清阳不举,故痰病之弊又首责于脾胃。而另一方面考虑到痴呆发病多与年龄密切相关,是最常见的老年性疾病之一,《灵枢·天年》云:“六十岁,心气始衰,苦忧悲,血气懈惰,故好卧……八十岁,肺气衰,魄离,故言善误。九十岁,肾气焦,四脏经脉空虚。百岁,五脏皆虚,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矣。”老年人因年岁增长,脏腑机能逐渐衰退,精气亏虚,神机失用,也是本病发病的重要原因。人体的生长和衰老变化与肾精密切相关,老者多见气血不足,肾精亏虚,髓海不荣,神失所用。现代研究认为,遗传因素是阿尔茨海默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可能与淀粉样蛋白前体基因等有关,这是受于父母的先天之精导致禀赋不同的表现,因此也有正值壮年而发痴呆者;或年轻时并无异常,但随着年龄增大,肾气渐衰,精气不足而发为痴呆,皆源于此。因此论治阿尔茨海默病和血管性认知障碍,首先应从脾肾入手,健脾豁痰,补肾填精,升清降浊,通窍养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