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肾不足,阴虚阳亢

2.肝肾不足,阴虚阳亢

症状特点:眩晕常变现为头部昏、胀、闷、痛等不适,烦躁易怒,夜寐不安,舌边尖红,苔黄或薄黄,脉弦或弦细,常见于高血压和颅内动脉瘤等病。

治疗此证,以平肝潜阳、补益肝肾、宁心安神为法,起到改善眩晕,稳定血压,预防动脉瘤破裂出血的作用。基本的药物组成为天麻、钩藤、白芍、牛膝、杜仲、砂仁、浙贝母。其中天麻、钩藤平肝潜阳,息风止眩;白芍柔肝敛阴,收敛肝阳;牛膝引气血下行,并有活血之功;杜仲补益下焦,固护肝肾;砂仁、浙贝母豁痰除湿。

加减用药:肝阳上逆者,以龙骨、牡蛎、醋龟甲重镇平肝,镇潜肝阳;若患者素体壮实,阳热内盛,或热象明显,并逢暑热时节可再入清肝凉血泄热之品,以黄芩、生地黄清泻肝胆,菊花清肝透热,茵陈清泄肝热,疏肝理气,石决明清肝潜阳;肝热动风者,可入羚羊角凉肝息风;若素体不足,下元衰乏,或遇天寒,不宜过用攻伐,当于平肝之中加入补益之品,如墨旱莲、女贞子,合为二至丸以济肝肾之阴,或山茱萸、益智仁补益肝肾,以滋水涵木;如烦躁不安,夜难入寐,可以玉竹、麦冬养阴,珍珠母宁神,或合黄连、肉桂交通心肾;还可加入海藻、豨莶草清化痰浊,活血通络,涤痰化瘀,以达到平肝潜阳、稳定血压、改善症状的目的。

此外,肝肾不足、肝胆郁热者,也常见火热上炎清窍之患。刘河间谓“木复生火,风火皆属阳,多为兼化,阳主乎动,两动相搏,则为之旋转,故火本动也,焰得风则自然旋转也”,此风火煽动,木火上扰脑府之谓。又注丹溪曰“无痰则不作眩,痰因火动”,此火痰相夹之谓。眩晕有火热者,常见口干口苦,舌红或舌边尖红,心烦寐差,苔黄,脉弦、数细等症。黄培新教授常配合清利肝胆之品,用牡丹皮、山栀子清泄肝胆火热;柴胡、黄芩清利少阳火热,白芍柔阴敛肝;黄连泻火除烦,肉桂引火归原,取交泰丸之意;麦冬、玄参滋阴清热。

现代研究指出,天麻钩藤汤临床对降低血压水平疗效显著,机制研究表明其通过调节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调节甘油磷脂、鞘磷脂等代谢来改善高血压,可降低血管紧张素转化酶、胰岛素样生长因子、血管紧张素Ⅱ受体,升高血清一氧化氮含量,抑制心肌纤维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