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动脉狭窄、斑块形成、供血不足或部分慢性疲劳综合征、贫血、直立性低血压、慢性鼻窦炎等所致的眩晕

3.颅内动脉狭窄、斑块形成、供血不足或部分慢性疲劳综合征、贫血、直立性低血压、慢性鼻窦炎等所致的眩晕

该类眩晕常表现为中气不振,清阳不升证。由于颅内供血不足,全身机能减退,营养物质缺乏,导致脑部气血衰乏,精微不布。黄培新教授认为此属中气不振,阳气不升,清窍失养,故发眩晕,《灵枢·口问》言:“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景岳全书》论治眩晕独重虚证,认为头居颠顶,中气不足,清阳不升,气血无以上荣,上窍不利,眩晕自作。

此外,部分慢性鼻窦炎患者因头面部昏沉胀痛等不适而以眩晕为主诉求诊,影像学检查提示鼻窦炎性病变。黄培新教授认为此乃中气不足,清阳不升,复因外邪侵袭,风寒湿邪蒙蔽上窍所致,《素问·生气通天论》曰“因于湿,首如裹”,风寒湿痹阻,阳气不达者,眩晕以头部昏蒙、重着、胀闷为特点,甚者因寒湿痹阻经络而见头痛,或诉于空气不流通时易发或加重,或在晨起时症状较重而午后症状缓解,舌苔多见白或腻,脉滑。此皆为阴邪蒙蔽,阳气不升之患。

总之,眩晕为素有积损正亏之本,又因年迈久病,身体虚弱,脏腑衰弱,脾肾亏虚,肝肾不足,风、痰、火邪内生,清窍失养而为病。根据西医病因学的分类,不同的病因常可表现为特定的中医证型。黄培新教授认为,治疗眩晕一方面要准确辨证,发挥中医辨证论治的优势,另一方面也要重视结合病因,审病因而施治,根据不同疾病的病因特征,有的放矢地制订相应的诊疗方案,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