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面痛案一
史某,女,44岁,2015年6月就诊。
主诉:左侧脸颊疼痛8年。
初诊:患者8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侧脸颊疼痛麻木,呈发作性的闪电样、刀割样剧烈疼痛,以左侧口周、下颌部为主,每因进食、说话等诱发,发作时伴有左眼流泪、唾液分泌增多等,持续十几秒至几分钟不等,以毛巾捂住疼痛处可稍缓解。就诊于当地医院,行颅脑CT检查未见明显异常,诊断为“三叉神经痛”,予止痛、营养神经等对症处理,配合中药口服,症状未见明显缓解。后患者间断于当地社区医院就诊,均以对症处理,症状稍缓解。后就诊于牙科,考虑为智牙生长不正引发疼痛,予拔除智牙后,症状无明显改善。患者为求进一步诊治来诊。就诊时症见神清,精神疲倦,表情较呆板,情绪低落,症状同前,无肌肉抽搐、皮肤发红等不适,口干口苦,纳寐一般,二便调,舌红,苔薄黄,脉弦滑。诊断为面痛,证属肝火上扰,治以清热泻火,祛风通络止痛。处方:水牛角30g(先煎),生石膏30g(先煎),生地黄20g,白芷15g,蜂房10g,黄连5g,肉桂1.5g(焗服),细辛3g,徐长卿15g,肿节风20g,当归10g,怀牛膝15g。7剂,水煎服,每日1剂。另予七叶神安片,每次1片,每日3次,口服;益脑安胶囊(院内制剂),每次2片,每日3次,口服;新癀片,每次2片,每日3次,口服。
二诊:患者诉服用前3剂中药后脸颊部疼痛麻木好转,但从第4剂开始,症状又加重。查口腔见上颚、下牙龈多处黏膜溃疡,口干口苦,纳寐改善,二便调,舌红,苔薄黄,脉弦滑。处方:牡丹皮10g,栀子10g,生地黄20g,白芷15g,黄柏10g,知母15g,泽泻15g,山茱萸20g,醋龟甲20g(先煎),细辛3g,怀牛膝15g。7剂,水煎服,每日1剂。另予金喉健喷雾剂,每次1mL,每日3次,喷喉;新癀片,每次2片,每日3次,口服。
三诊:左侧脸颊部基本无疼痛,麻木情况较前缓解,口干,无口苦,纳可,寐稍欠佳,二便调,舌红,苔白,脉弦。在二诊方中加全蝎5g,再服7剂。另予羚羊角滴丸,每次10丸,每日2次,口服;益脑安胶囊(院内制剂),每次2片,每日3次,口服;七叶神安片,每次1片,每日3次,口服。
四诊:左侧脸颊部无疼痛,麻木部位缩小至下颚局部,无口干、口苦,纳寐可,二便调,舌淡红,苔薄白,脉弦。处方:茯苓15g,白术15g,党参15g,天麻15g,龙骨30g(先煎),牡蛎30g(先煎),全蝎5g,白芷15g,细辛3g,砂仁5g,肉苁蓉15g,大枣15g,炙甘草5。7剂,水煎服,每日1剂。另予羚羊角滴丸,每次10丸,每日2次,口服;益脑安胶囊(院内制剂),每次2片,每日3次,口服;七叶神安片,每次1片,每日3次,口服。
嘱患者服药后无特殊情况,可继续服用1~2个月巩固疗效。羚羊角滴丸不可长期服用,如症状反复,伴有口干口苦时,可服用。
按:三叉神经痛是神经系统难治顽疾,中医药治疗三叉神经痛有一定的优势。三叉神经痛中医属于“偏头风”范畴,本病病因初起以风邪、风火多见,病久则多兼痰、兼虚、兼瘀。《证治准绳》曰“面痛皆属火”,“暴痛多实”。
黄培新教授认为,本例患者虽有8年病史,但是临证大部分为实证。疼痛剧烈如刀割、口干口苦、舌红苔黄,均为肝胆中焦郁热,风火上炎头面之象,虽有精神疲倦等气虚表现,但是辨证仍以实证为主,治疗以清热泻火、祛风通络止痛为主。初诊方中,水牛角、生地黄清肝凉血散火;生石膏、黄连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白芷、蜂房、细辛、徐长卿、肿节风祛风胜湿止痛;当归、怀牛膝通络止痛,怀牛膝与肉桂有引火下行之功,肉桂与黄连合成交泰丸,能交通心肾助眠。加用中成药七叶神安片益气安神,益脑安胶囊(院内制剂)搜风通络止痛,新癀片活血止痛。二诊时,患者因口腔黏膜溃烂疼痛加重,考虑为郁热上攻口腔发为溃烂,故改以清郁热兼养阴收敛为法。以牡丹皮、栀子、生地黄清热凉血散郁热,取丹栀逍遥散之意;黄柏、知母滋阴清热,取知柏地黄丸之意;龟甲、山茱萸养阴收敛;泽泻引火从小便而出;白芷、细辛、牛膝,祛风活血通络。配合金喉健喷雾剂外用、新癀片口服清热解毒。三诊时,疼痛基本缓解,仍有麻木,原方加用全蝎,增强搜风通络之功;患者热象减退,故中成药去新癀片,以七叶神安片益气安神、改善睡眠。四诊时,面颊部麻木疼痛基本缓解,热象消退,治疗以补益脾肾之品扶正祛邪,故以四君子汤为底,加肉苁蓉、大枣以补脾益肾,保留白芷、细辛、全蝎,加天麻、龙骨、牡蛎以增强平肝息风之功,砂仁理气化湿。并嘱续服中成药以收功。
针对本病例的诊治,应抓住风邪致病的主要病机,治疗以祛风通络止痛之品细辛、白芷贯穿始终,然后根据各个时期的证型变化,辨证使用药物。秉承实则清泻、虚则补益的原则,后期临床症状缓解,应转为补益为主,祛邪为辅收功。另外,中成药的应用不可忽视,根据该患者不同时期的证型变化,辨证辅以新癀片清热活血止痛,益脑安胶囊(院内制剂)祛风化痰通络,羚羊角滴丸平肝息风,七叶神安片益气安神,与汤剂相辅相成,共同取得良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