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病的二级预防
中医认为中风病的基本病机为气血逆乱,阴阳失调。中风病的发病多与损积正虚、肝阳上亢、风火上扰、痰瘀内阻、气滞血瘀等原因密切相关。西医学认为中风病的二级预防需要采取控制血压、血脂、血糖,抗血小板聚集,改善动脉粥样硬化,积极治疗并发症,并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中风发病多由于年老体虚,或正气不足,肝肾亏虚,又饮食失节,过食肥甘厚腻,导致阴不敛阳,痰浊内阻。阴不敛阳则肝阳上亢,风火上扰,清窍不通,脑府不宁;痰浊内阻则脉道不利,血行不畅,气滞血瘀,痰瘀为患。对于发生过中风的患者,本已元气受损,正气亏虚,气滞痰凝血瘀,经络不通,肢体不荣,因此更加需要重视固本培元,采取平肝息风、活血祛瘀的治法,达到稳定血压、改善血流的效果,避免中风病的再次发生,这和西医学的治疗方法有可以相互借鉴之处。
高血压是中风病复发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中风病的二级预防首先要重视稳定血压。稳定血压并非一味地降低血压,而是将血压控制在某一安全的范围,避免血压大幅度波动。过高的血压会引起头晕、头痛的症状,容易增加血管破裂的风险,造成出血性中风;而过低的血压也会影响血流灌注,引起直立性低血压,或导致脑血管灌注量不足,造成缺血性中风。过高和过低的血压都不利于脑血管循环,因此要将血压维持稳定,避免大幅度波动才能保障正常的血液供应。另一方面,稳定血压不能仅仅依靠药物,也要重视教育患者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中医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情志养生,心理情志的变化会极大地影响人体状态。《素问·生气通天论》指出:“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素问·举痛论》指出“怒则气上”“惊则气乱”,情绪的波动会直接影响全身的气机,尤其是突发激动、兴奋的情绪会引起血压在短时间内大幅度波动,极容易造成脑血管意外。除此以外,避免熬夜,避免体位突然变化,控制饮食也是维持血压稳定的关键。
中风病的二级预防还要重视控制血脂和改善血液运行状态。高血脂是造成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狭窄、血管脆性增加的重要病理基础;血脂升高还会导致血液黏稠度增加,影响血液的运行。从中医的角度来看,血脂、斑块、血栓等病理产物属于痰浊和瘀血的概念范畴。由于痰瘀内阻,血脉不畅,经络不通,阻滞气机,导致气滞血瘀,血行受阻,或脑府不荣,清窍失养,或血瘀于上,脉络不通,或气机逆乱,血溢脉外成为离经之血,如此种种都可引发各类病变。因此,活血祛瘀、通脉化浊的治法对于中风病的预防尤为关键。
基于以上认识,黄培新教授结合多年临床实践经验,形成了针对中风病二级预防的证治思路,通过平肝息风、宁心安神、活血化瘀、通脉降浊的治法,达到稳定血压、控制血脂、抑制血小板凝集、改善血流的效果。黄培新教授中医“三把斧”的治疗组合就是在此思路指导下产生的,通过联合运用三种有代表性的中成药——松龄血脉康胶囊、银杏酮酯滴丸和丹田降脂丸,起到稳定血压、控制血脂、改善血流的效果,降低中风致残率与复发率,改善生活质量,在临床中有较好的疗效。这三种中成药各自具有相应的功效,黄培新教授将其联合使用,相互配合而发挥功能,成为中风病二级预防的中医“三板斧”。与西药相比,这三种中成药联合使用副作用较少,临床获益更多。下文将详细论述三种药物的功效和临床应用,以冀拓展论治思路,裨益临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