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医理论基础

一、中医理论基础

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是由于锥体束受损,高级中枢丧失对随意性运动功能的控制能力,出现肌张力增高,肢体痉挛、强直等异常运动模式,主要表现为折刀样肌张力增高以及由此导致的肌肉运动协调异常。中医古代文献对此的描述散见于相关病证中,如“臂肘挛急”“胭挛”“项筋急”等,当属中医学中“筋病”“痉病”等范畴。历代的医学著作对痉挛性偏瘫这一病证都有所论述,多认为其病机为气血不足、筋失所养。《素问·调经论》指出:“手屈而不伸者,其病在筋。”《医贯·中风要旨》云:“其手足牵掣,口眼歪斜,乃水不荣筋,筋急而纵也。”张介宾在《景岳全书·非风》中提出“血中无气,则病为纵缓废弛;气中无血,则病为抽掣拘挛”,明确指出肢体抽搐痉挛的病机在于阴血不足,血不濡筋。

黄培新教授认为,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主要病机是肝肾阴虚、筋脉失养、血虚筋燥,总因机体的阴阳气血失调,病本在脑,病变涉及肝肾和经筋。发生中风病后,机体阴阳失调,阴虚失于滋潜,阳气亢进无制,进而导致肢体功能的阴阳状态失衡,出现拘急或弛缓的不平衡而发为此病。中风病多发于年老体虚的患者,素有正气不足、气血失荣之弊,其本为阴阳亏虚、气血衰少,属“衰阴衰阳”之体。而中风后出现痉挛性偏瘫的根本原因是阴血不足,不能濡养筋脉肌肉,致筋脉失养而出现肢体肌肉僵硬的症状。

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发病原因多为肝肾亏虚、水不涵木。该病表现出的痉挛、强直、僵硬、运动不协调等症,都是风病动摇的表现,“诸痉项强,皆属于风”“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因此对本病的论治多责之于肝肾阴虚,水不涵木,阴虚阳亢,虚风内动。病则阳亢风动,产生肢体拘急强劲、关节屈伸不利等系列症状。因此,对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论治首先要重视调整脏腑阴阳,养阴柔筋,息风止痉。

黄培新教授根据多年的临证经验,针对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特点研制成舒筋颗粒。舒筋颗粒是在《伤寒论》芍药甘草汤的基础上加用舒筋活络的木瓜制成。《伤寒论》云:“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两胫拘急而谵语……夜半阳气还,两足当热,胫尚微拘急,重与芍药甘草汤,尔乃胫伸。”芍药甘草汤是《伤寒论》中养血敛阴、柔筋止痛的名方,针对筋脉失濡、肢体痉挛等病证。在芍药甘草汤的基础上加入木瓜而成的舒筋颗粒制剂具有柔筋止痉的功效。方中白芍为君,入肝、脾经,柔肝缓急,养血敛阴;炙甘草味甘,归心、脾、肺、胃经,能补脾益气,缓急止痉;木瓜味酸,性温,归肝、脾经,有舒筋活络之用。诸药合用,奏滋养肝血、柔肝舒筋之效,临床上可用于改善脑卒中后患者肢体的肌张力增高和痉挛的症状。

黄培新教授治疗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是依据中风病后阴阳失衡,肝肾阴虚而血不濡筋的发病机制,重在养阴息风、柔筋止痉,并以此思路为基础制成舒筋颗粒制剂,调整阴阳平衡,有效缓解痉挛、肌强直、肢体疼痛等症状,改善生活质量,可备临床参考,拓展临证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