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郁证案二

二、郁证案二

陈某,男,48岁,2019年8月就诊。

主诉:情绪低落5年。

初诊:患者诉5年前因工作问题出现情绪低落,担心多疑,反应变慢,记忆力下降,易紧张,失眠,曾诊断为“抑郁症”并多次住院治疗,治疗后症状稍好转。6月7日出现四肢抽搐,半小时后自行缓解,6月10日于某院住院,查脑电图未见异常,诊断为“焦虑障碍”,伴有精神病性症状重度抑郁发作。出院后继续服用氨磺必利片、文拉法辛、帕利哌酮缓释片、阿立哌唑口崩片治疗,现仍坐立不安,精神紧张,失眠,服用佐匹克隆助眠,舌质暗红,舌苔微黄,脉滑。诊断为郁证,证属肝郁脾虚,胸阳不振。治以疏肝解郁,补气健脾,处方:茯苓15g,白术15g,党参30g,法半夏15g,石菖蒲15g,天麻15g,当归10g,全蝎5g,五味子5g,黄连5g,肉桂1.5g(焗服),藿香15g,炙甘草5g,巴戟天30g。14剂,水煎服,每日1剂。另予补中益气丸,每次8粒,每日1次,口服;知柏地黄丸,每次10粒,每晚1次,口服;复方北芪口服液(院内制剂),每次1支,每日3次,口服。

二诊:患者家属诉服完14剂后,坐立不安、精神紧张较前好转,舌质暗红,舌苔微黄,脉滑。患者症状好转,现予健脾补肾,从本质调理情绪低落,予前方加麦冬10g以养阴,14剂,水煎服,每日1剂。另予补中益气丸,每次8粒,每日1次,口服;知柏地黄丸,每次10粒,每晚1次,口服;振源胶囊,每次1粒,每日3次,口服。

按:患者中年男性,主症见情绪低落,担心多疑,精神紧张,失眠,辨病属郁证。郁证主要由情志失调引起,基本病机为气机郁结导致脏腑气血阴阳失调。《素问·举痛论》指出:“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诸病源候论·结气候》亦言:“结气病者,忧思所生也。”气留而不行,故结于内。情志失调,致使肝失条达,气机不畅,而成肝气郁结;忧思疑虑则伤脾,致使脾失健运,聚湿成痰,痰气郁结,脏腑功能失调而发本病。黄培新教授治疗郁证重视调畅气机,调理肝脾,平衡全身阴阳。本例患者长期情绪低落,紧张,寐差,甚者出现四肢抽搐,半小时自行缓解,此为脾土不振,肝木横逆,肝风内动之象,治疗上应重视固护脾土,平肝息风,方取四君子汤加减。方中茯苓、白术、党参健脾益气,扶护中土;天麻平肝潜阳,息风止痉;当归养血活血,有“治风先治血”意;全蝎搜风通络,与天麻、当归共息风止搐;此外,考虑患者久患郁证,气机不畅,时发抽搐,复有风痰上扰,闭阻清窍之患,故以法半夏、石菖蒲、藿香豁痰化浊,通达清窍;黄连、肉桂取交泰丸意,以交通心肾,宁心安神;五味子敛心阴,巴戟天补肾阳,调节一身阴阳平衡;甘草调和诸药。二诊时患者病情好转,效不更方,再入麦冬清心宁神,配合补中益气丸、知柏地黄丸并补阴阳,振源胶囊扶护正气。对郁证的治疗除了重视疏肝解郁,宁心安神外,还应注重健脾益肾,调节全身阴阳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