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治风先活血

二、治风先活血

《血证论》言“血行,则风在血分者,随之而行”,是对活血息风法的经典诠释。比如中风病的治疗,不论缺血性中风还是出血性中风,黄培新教授都不离活血法。中风虽为风病,有猝然昏倒、口眼斜、眩晕头痛等风候,病机复杂多样包括风、火、痰、瘀、虚等,但其病变部位在脑窍血脉,病属血分。血脉痹阻脑络则为缺血性中风,血溢脉外则为出血性中风,这在现代发达的影像学检查技术验证下已确之凿凿,所以中风病位在血分无疑,治血是必然。而血凝滞于脉中为瘀血,血溢脉外为离经之血亦为瘀血,所以即便中风病机复杂,但瘀的病机贯穿中风病始终,治法方药离不开活血的配伍。《医方集解》云“气通则血活,血活则风散”,此即“治风先活血,血活风自灭”的临床应用。黄培新教授认为脑梗死多由血虚、血瘀引起,处方用药常在补阳还五汤的基础上化裁治疗,补气活血,脑脉得通,则脑髓得养,病可好转。有系统评价显示,补阳还五汤治疗恢复期缺血性脑卒中具有显著疗效,且不良反应少。

活血息风法的应用,实际上是对疾病病因病机的准确把握。中风的病因病机自古以来争论频频,经历了“内虚邪中”“内因致中”“气血并逆犯脑”的认识转变,在治疗上相应有“疏风散邪”“平息内风”“活血化瘀”的转变,直至西医学技术的进步带来的影像学检查,为我们现代中医延伸了望闻问切诊对疾病的认识,也对疾病的病因病机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对病因病机的认识直接影响了医家对疾病的诊治,“治风先活血”在中风病的应用,实际上就是审证求因、审因论治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