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非运动症状
帕金森病非运动症状还包括失眠障碍、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其中失眠、味觉缺失、流涎、直立性低血压等症状,从中医的角度看都有近似的病机,即脾气亏损,气血不充。脾土虚弱,后天乏源,气亏血虚,心神失养则发为失眠;中气不振,食不知味,五味不分则出现味觉缺失;土虚失摄,脾液自溢则出现口角流涎;气血不足,清阳不升,失于上荣则出现直立性低血压。黄培新教授认为,帕金森病的多种非运动症状虽然与西医学中多个系统的病变有关,但都具有中医理论中脾虚亏虚的特点,通过中医证候分析,运用取象比类、辨证论治的思维,都可以健脾益气、升清扶本为治法,以补中益气汤为代表方。
帕金森病患者睡眠障碍主要表现为早醒、睡眠破碎、浅睡时间延长、深睡期时间缩短。《灵枢·营卫生会》曰:“老者之气血衰,其肌肉枯,气道涩……故昼不精,夜不瞑。”中医认为失眠的病机可归结为阴阳气血的失衡,阳不入阴,气血亏虚,营卫失常都是导致失眠发生的重要原因。心为君主之官,主神明,心神失养则神明不宁;又因心主血脉,血养心神,心血又以脾土为化生之源,心脾两虚则损耗阴血,阴阳不和,引起失眠。帕金森病的患者多年迈血少,气血损耗,心血亏虚,心失所养而致不寐,或有久病脾虚,中焦运化无力,气血生化乏源,心神失养而不得寐。除此以外,帕金森病多以肝风内动为基本核心病机,风动于内,痰瘀内阻,气机失度,升降失司,浊阴泛上,上窍失荣,也容易导致失眠。因此论治帕金森病伴随的失眠症状,要重视调整气血阴阳,补益气血,升清降浊,调和阴阳,可以补中益气汤为基础方加减论治。补中益气汤补益气血,升清降浊,一方面使气血生化有源,气血充足,营卫之行复归于常,阴血充足,心神得养,神明自宁而得安寐,另一方面能调整阴阳清浊关系,清阳主升,以荣上窍,清窍得养,神明自安,最终恢复阴阳平衡的关系。因此对于帕金森病中出现的气血亏虚、阴阳失调型睡眠障碍,临床上可采用补益气血、升清降浊的治法进行论治。
帕金森病伴随出现的味觉缺失、流涎是由于自主神经紊乱而出现的胃肠道症状。西医学治疗流涎多采用口服苯海索等药物、注射肉毒素或手术治疗,但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中医认为,味觉缺失、流涎都属于脾气亏虚的表现。《灵枢·五阅五使》曰:“口唇者,脾之官也。”《灵枢·脉度》曰:“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脾开窍于口,人的食欲、味觉与脾的运化功能密切相关,口味异常也常是脾胃功能失常。《素问·宣明五气》曰“脾为涎”,脾在液为涎,涎为唾液中较为清稀的部分,由脾气布散脾精上溢于口而化生,可以滋润保护口腔,在进食的时候分泌旺盛。如果脾精和脾气充足,涎液化生适量,上行于口但不会溢出口外;一旦脾胃虚弱或脾气失摄,则会导致涎液异常增多,甚至流出口外,出现口角流涎。年老体虚的帕金森病患者,多有正气亏虚、脾土衰弱,长期久病,气血乏源,中州失运,易见中气不摄,口腔失濡则口窍不和,食不知味;中气不摄脾液,则口涎自溢。因此针对味觉缺失和流涎,中医可从健脾益气论治,以补中益气汤为代表方加减,重视扶振中土,顾护脾气,脾土充养则精气自盛,口窍辨五谷之味,涎液濡润口腔而不流出。
帕金森病伴随直立性低血压是由于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而出现心血管调节障碍症状,主要与交感神经受损后压力反射障碍有关。直立性低血压主要的临床症状有头晕、视物旋转或模糊等,这些症状与帕金森病的平衡障碍关联密切,而临床上治疗帕金森病运动症状的一线药物如多巴胺制剂及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均有降低血压的副作用,会进一步加重帕金森病血压降低和脑供血不足的症状。从中医角度来看,直立性低血压及其所导致的临床症状的病机主要为气血亏虚,清阳不举。由于患者正损脾虚,后天失养,气虚阳弱,鼓动不足,气血不能通达四末则血压下降;清阳下陷,气血不能濡于上窍,清窍失养则出现头晕、目眩等症状。本病首责之于脾土,治法应当补气养血、升阳举陷,可以补中益气汤为基础方加减治疗。用补气药与升提药相配伍,以补气为主,升提相辅,补中寓升,后天充养则气自上荣;在益气健脾药的基础上加入淫羊藿、肉苁蓉等补肾之品,有助甘温药升阳举陷;在补益药中配伍理气行血药如陈皮、当归,可调气机升降,通行气血,与西药相比,不良反应和副作用也更少。虽然直立性低血压是依据西医学检查结果的诊断,结合其临床症状特点,通过中医证候分析,仍可以抓住该病的关键病机而运用中药进行论治,能够在临床上取得良好的疗效。
帕金森病以震颤、肌强直等为最典型和主要的临床症状,但是帕金森病出现运动迟缓、乏力的运动症状及便秘、流涎、睡眠障碍、直立性低血压等非运动症状在临床上也常并见,不容忽视,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黄培新教授对帕金森病行动迟缓的运动症状和一系列非运动症状的论治有丰富的临证经验和心得,重视从脾土论治,采用健脾扶中、补益气血、升举清阳的治法,以补中益气汤为代表方,在临床上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本章节介绍了黄培新教授运用健脾益气治法治疗帕金森病非运动症状的经验,以冀拓宽临床思路。但这种治法应该与治疗震颤主症的治法配合使用,并根据临床实际症状情况辨证使用,灵活处理,不能一概而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