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现代研究
2025年08月10日
五、现代研究
马伯艳的研究发现温胆汤可以明显增强失眠大鼠大脑皮质和下丘脑胆囊收缩素8的阳性表达,从而推测胆囊素可能是“胃不和”与“卧不安”之间的物质基础。谌剑飞等对90例失眠伴明显消化系症状患者进行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测定,发现Hp感染率(77%)显著大于对照组(P<0.01),并从“胃不和则卧不安”出发,提出“卧不安亦胃不和”的观点,认为失眠同样可导致脾胃损伤,胃失和降。
现代研究表明,功能性胃肠病与精神障碍有紧密的联系,常以共病的形式出现,其机制目前研究的结果有皮质-边缘系统痛觉传导/调节异常,脑-肠轴活化及5-羟色胺假说。皮质-边缘系统是情绪控制中心,睡眠是其主管的一部分功能。内脏受到刺激,可使上行刺激信号增强,导致“痛觉基质”过度激活,边缘系统紊乱及过度活化;人体通过脑-肠轴接受外界各种信息,主要是自主神经系统和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进行脑和胃肠道的双向调节,在不同水平上影响着胃肠的运动和感觉,同时胃肠道各种信息也同时反馈到大脑中枢,影响情绪及躯体功能。5-羟色胺是重要的神经递质之一,参与胃肠道功能的调节,同时亦与睡眠、学习、记忆、激素水平以及性行为等有关。5-羟色胺的含量变化可引起紧张、强迫综合征、恐惧、抑郁甚至精神分裂等症状,这些病症往往同时伴有消化道症状,如内脏高敏感等。
不论是古代文献记载,还是现代流行病学、病理机制、药理机制研究,无不印证消化系统疾病与精神睡眠障碍的密切关系。《脾胃论》言:“内伤脾胃,百病由生。”故临床上诊治失眠患者,黄培新教授会询问患者饮食、大小便情况,询问是否有嗳气泛酸、腹痛腹胀,以及既往是否有消化道病史等。对有“胃不和”情况的患者,则重点调护脾胃,使中焦气运通畅,升降协调。营卫之行不失其常,则神明得安,其病可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