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喉痹案一

一、喉痹案一

王某,男,35岁,2015年10月就诊。

主诉:左侧咽喉部疼痛3年余。

初诊:患者3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侧咽喉部疼痛麻木,呈发作性刀割样剧烈疼痛,每因吞咽时诱发,发作持续约数秒,进食辛辣燥热食品后发作频率增加,以白天为主,夜间偶发,发作时伴有唾液分泌增多症状。患者曾就诊于某三甲医院,诊断为“舌咽神经痛”,予止痛及营养神经等对症处理,症状未见明显缓解,仍反复发作,故自行停药。此后患者间断于当地社区医院就诊,均以对症处理,症状稍缓解。为求进一步诊治来诊。就诊症见神清,精神疲倦,表情呆板,脾气暴躁,症状与前类似,无肌肉抽搐、皮肤发红等不适,口干口苦,纳寐一般,大便难,小便调,舌红,苔黄腻,脉弦细。平素嗜酒,饮酒10余年,每日饮白酒50~250g不等。诊为喉痹,证属血热生风,肝经湿热上扰,治以清热凉血泻火,祛风通络止痛。处方:牡丹皮10g,生地黄20g,生石膏30g(先煎),知母15g,炒黄柏10g,醋龟甲20g(先煎),徐长卿15g,薏苡仁30g,肿节风20g,当归10g,天麻10g,全蝎5g,细辛3g,怀牛膝15g。7剂,水煎服,每日1剂。另予羚羊角滴丸,每次10丸,每日3次,口服;益脑安胶囊(院内制剂),每次3粒,每日3次,口服;新癀片,每次2片,每日3次,口服。

二诊:服药后咽喉部疼痛较前减轻,发作频率降低,脾气暴躁,口干,稍口苦,纳眠改善,二便调,舌红,苔薄黄,脉弦细。处方:牡丹皮10g,生地黄20g,生石膏30g(先煎),白芍20g,龙齿30g(先煎),牡蛎30g(先煎),徐长卿15g,肿节风20g,当归10g,天麻10g,全蝎5g,细辛3g,怀牛膝15g。7剂,水煎服,每日1剂。另予羚羊角口服液,每次5mL,每日2次,口服;益脑安胶囊(院内制剂),每次3粒,每日3次,口服;新癀片,每次2片,每日3次,口服。

三诊:病史同前,现患者左侧咽喉部疼痛明显好转,电击样感觉次数明显减少,发作程度明显减轻,进食不易诱发,口干,无口苦,纳寐尚可,大便偏溏,每日1行,小便调,舌红,苔薄微黄,脉弦细。处方:茯苓15g,白术15g,党参30g,法半夏15g,天麻15g,当归10g,全蝎5g,龙齿30g(先煎),牡蛎30g(先煎),徐长卿15g,细辛3g,山茱萸20g,炙甘草5g。7剂,水煎服,每日1剂。另予羚羊角口服液,每次5mL,每日2次,口服;益脑安胶囊(院内制剂),每次3粒,每日3次,口服;新癀片,每次2片,每日3次,口服。

四诊:患者自诉近几日进食辛辣以及熬夜加班后,左侧咽喉部疼痛较前加重,发作频率亦增加,口干,稍口苦,寐较差,难入睡,纳可,二便调,舌红,苔少,黄腻,脉弦细。处方:熟地黄20g,生地黄20g,生石膏30g(先煎),知母15g,煅石膏30g(先煎),炒黄柏10g,生山茱萸30g,徐长卿15g,薏苡仁30g,肿节风20g,当归10g,天麻10g,全蝎5g,细辛3g,怀牛膝15g。7剂,水煎服,每日1剂。并嘱避免进食辛辣食品,规律作息,避免熬夜。另予羚羊角口服液,每次5mL,每日3次,口服;益脑安胶囊(院内制剂),每次3粒,每日3次,口服;新癀片,每次2片,每日3次,口服;七叶神安片,每次1片,每日2次,口服。

五诊:现患者左侧咽喉部疼痛明显缓解,吞咽不易诱发,心情较前平和,无口干口苦,纳寐尚可,二便调,舌红,苔薄微黄,脉弦细。处方:茯苓15g,白术15g,党参30g,法半夏15g,天麻15g,当归10g,全蝎5g,龙齿30g(先煎),牡蛎30g(先煎),徐长卿15g,肉苁蓉15g,山茱萸20g,炙甘草5g。7剂,水煎服,每日1剂。另予羚羊角口服液,每次5mL,每日2次,口服;益脑安胶囊(院内制剂),每次2片,每日3次,口服。

嘱服药后无特殊情况,可继续服用1~2个月巩固疗效。羚羊角口服液不做常规服用,如症状反复,伴有口干口苦时,可服用。

按:舌咽神经痛是一种临床较少见的脑神经功能紊乱疾病,表现为舌咽神经分布区的阵发性刀割样或放电样疼痛,多位于一侧的咽壁及舌根部,可伴有乳突、耳深部等位置的剧烈疼痛;进食、说话等可诱发疼痛,发作持续时间不等,发作频率变化也较大,通常西药治疗效果不佳。黄培新教授认为,舌咽神经与三叉神经皆属于颅神经中的混合神经,舌咽神经痛的中医病因病机和论治方法也与三叉神经痛类似,中医药治疗三叉神经痛有一定的优势。

舌咽神经痛属于中医学“喉痹”范畴,本病病因以风邪、风火多见,病久多兼痰、兼虚、兼瘀。黄培新教授认为,本例患者病史虽有3年,但临证大部分仍为实证表现,疼痛剧烈如刀割、脾气暴躁、口干口苦、大便硬结、舌红、苔黄腻,均为肝胆中焦郁热、风火上炎头面之象,虽有精神疲倦等气虚表现,但主要辨证以实为主。治以清热凉血泻火,祛风通络止痛。方中牡丹皮、生地黄清肝,凉血,泻火;生石膏、黄柏、知母清热,泻上中下三焦之火,除烦止渴;徐长卿、肿节风祛风胜湿;细辛、天麻、全蝎搜风通络止痛;苔腻表明湿邪较重,加薏苡仁健脾燥湿;当归、怀牛膝通络止痛,怀牛膝有引火下行之功,龟甲滋阴息风,有引阳入阴之功。加用中成药羚羊角滴丸清肝泻火,益脑安胶囊(院内制剂)搜风通络止痛,新癀片活血止痛。

二诊时,患者主要症状改善,湿热之象减轻,故去知母、黄柏、龟甲、牛膝、薏苡仁等清热祛湿、育阴引火之品;脾气仍旧暴躁,表明肝阳持续上亢,加龙齿、牡蛎、白芍增强平肝潜阳、养肝息风之力;白芷增强通络止痛之功;川芎活血通络止痛。配合前诊中成药继续服用。汤剂服药方法改为少量频服,一是让药物更多地接触疼痛部位,二是维持体内药物浓度,起到更好效果。

三诊时,患者诸症均明显改善,万病善后皆应固本,故应在原有祛湿通络、息风止痛基础上,注重健脾补肾,大便由硬结转为偏溏,考虑服用较多清热药,有碍脾之嫌,故更应健脾祛湿。故以四君子汤为基础方,加山茱萸以补脾益肾,加法半夏祛湿化痰,保留当归、细辛、全蝎、天麻、龙齿、牡蛎祛湿通络、息风止痛。继服中成药以收功。

四诊时,因进食辛辣以及熬夜后,诸症加重,体现了该病反复缠绵难愈的特征,符合湿邪致病特点。熬夜引起阴虚生热,故以初诊方药,去牡丹皮,以熟地黄易龟甲,加强滋阴除热之功,加煅石膏以清热收敛,加山茱萸以补益肝肾,中成药羚羊角口服液增至每天3次,增强清肝息风之力;因睡眠不佳,加七叶神安片养心安神,余不变。并嘱注意饮食习惯与作息规律。

五诊时,咽喉部疼痛明显缓解,热象消退,治疗同三诊,在祛湿通络、息风止痛基础上,健脾补肾,方于三诊基础上加肉苁蓉增强补益肝肾之功。

对于舌咽神经痛的论治,要抓住“风”“湿”这两个主要致病因素,重用祛风胜湿、通络止痛之品,如徐长卿、肿节风、天麻、全蝎、细辛、当归,贯穿治疗始终,然后根据各个时期的证型转化和变化,辨证使用药物,秉承实则清泻、虚则补益的原则。后期临床症状缓解,应转为补益为主,祛邪为辅收功。

在治疗过程中,中成药的应用不可或缺,根据患者不同时期的变化,辨证辅以新癀片清热活血止痛,益脑安胶囊(院内制剂)祛风化痰通络,羚羊角滴丸平肝息风,七叶神安片益气安神,与汤剂相辅相成,共同取得良好效果。“三分治七分养”,中医尤其强调形成良好生活方式,注意清淡饮食、慎起居,畅情志,重视医患配合,才能取得更好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