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风血相关
“治风先治血”,顾名思义就是在疾病诊治过程中,用治血的方法对辨为风病的疾病进行治疗的策略。要明白治血为何可以治风,就需要深刻理解中医理论中风与血的密切关系。
风易伤血动血。《素问·至真要大论》言:“诸暴强直,皆属于风。”此谓暴毙、肌肉强直之类的疾病,均与风邪致病相关,如中风、癫痫、痉病等。而《素问·调经论》又言:“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可见中风病不仅与风邪有关,亦与气血逆乱并走于上有关。为何气血会并走于上?《素问·生气通天论》已经告诉我们:“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肝主怒,血菀于上的原因是肝阳化风,鼓动气血上亢于头脑;脑为神明之府,神明逆乱,则发为薄厥。可见,《内经》已经说明,风性主动,易动血伤血。此外,风易化燥化热,燥能耗血,热亦能动血。正如《血证论》所云“无论热风寒风,风总属阳”,风易“犯人血分”,所以风中于人,常常引发动血伤血的病机。
不仅风能伤血,血也能生风。《素问·调经论》云:“形有余则腹胀,泾溲不利;不足则四肢不用,血气未并,五脏安定,肌肉蠕动,命曰微风。”人身形体,皆赖于气血的濡养,若气血不足,筋骨肌肉得不到濡养,就会产生动风的症候,此即血虚生风。此外,热伏血分,血热蒸腾,亦可产生动风动血之证,如高热惊厥等,即血热生风。
肝为风木之脏,风邪致病常同气相求而伤于肝,因此认识风病还应深入认识肝的生理与病理。肝体阴而用阳,其生理机能的正常发挥有赖于肝血充沛。肝血虚则不能制约肝阳,便可导致肝阳化风之候,而肝气急、肝气疏泄太过亦能劫伤肝阴,导致阴血不足的诸多证候。由此可见,肝气与肝血就是阴阳互根互用、相互制约的关系,不可分割,同时也映射了风与血之间的密切关系。
由此可见,风与血在中医理论当中具有密切的关系。血能生风,风亦能伤血,两者常常相互联系,互为因果,在病机上相互纠缠不可分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