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因调护,综合防治

三、审因调护,综合防治

眩晕病原因众多,应当发挥中医学“整体观”的优势,着眼全身,全面考虑其他病理状态因素,综合审因,随证治之。

西医学指出,血管源性病变是引起头晕和眩晕的重要原因,而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低血压、心脏疾病、高脂血症、高黏血症、血管畸形等常导致血管病变引起血液循环障碍而发眩晕。临床上出现血管性眩晕的患者,常伴有高血压病、高血脂病等基础病史,因动脉粥样斑块形成、动脉狭窄等影响循环,这些都是中风病的危险因素。黄培新教授认为,以上病理状态多由损积正虚,运化失司,气机阻滞,痰浊内生,阻滞脉道,血瘀脉络,痰瘀胶结而发。正气亏损,痰瘀阻滞,脉动不利,复因猝然用力,暴怒忧思等,诱发风火上扰,肝阳暴亢,气血逆乱,血瘀脉络而发为中风病。因此除了改善头晕症状外,还须重视中风病的二级预防。在基础处方用药之余,注重痰瘀同治,常用松龄血脉康胶囊、银杏酮酯滴丸、丹田降脂丸等中成药物健脾益肾,活血祛瘀,豁痰通络,平肝息风,降低中风病发生的风险。

眩晕伴有心悸怔忡者,因心中悸动,血脉无度,气血无以上荣而致眩。该类患者行心电图检查常提示存在各类心律失常,由心源性因素导致脑部供血受影响而出现眩晕。黄培新教授认为需注重养心定悸,行血通脉,以生脉散、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党参、麦冬、五味子养心宁心,再配合黄芪、桂枝、芍药等益气行血。必要时配合心脏专科诊疗。

眩晕还可能与患者的情绪状态有关。因情绪焦虑、抑郁,或久病不愈,情志低落,都与眩晕的发生密切联系,常伴有寐差、精神紧张、胃纳不佳等症状。黄培新教授认为此乃肝脾不和、气机郁滞的表现,治疗上当疏肝健脾,调达气机,常以四逆散、四君子汤、瓜蒌薤白半夏汤、交泰丸、甘麦大枣汤等数方配合使用。以柴胡、白芍、枳实、香附、郁金等疏肝行气;茯苓、党参、白术健脾扶中;天花粉、薤白、半夏开胸散结,涤痰行气;黄连、麦冬、肉桂清火泄热,引火归原;浮小麦、炙甘草、大枣宁心安神。众药合用,调和肝脾,宁心安神,调节一身气机,以达到止眩之效。

以上为黄培新教授论治眩晕的临证经验。眩晕为病原因众多,故中医辨证治疗眩晕也要辨病辨证结合论治,明察病机,针对病因有的放矢,并充分运用现代研究成果,发挥中西医优势互补,以更多元的角度、更有针对性的措施施治,提高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