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帕金森案二
施某,男,65岁,2018年12月就诊。
主诉:运动迟缓、双上肢震颤1年余。
初诊:患者诉1年前骑自行车跌倒后出现运动迟缓、表情减少、双上肢震颤症状,四肢肌张力增高,以左侧为主,经治疗震颤较前好转,反应较前灵敏,无恶心呕吐,胸部疼痛不适。影像学检查见顶枕叶可见少许硬膜下积液,脑萎缩,脑白质疏松。大便每日1次,小便调,无口干口苦,无双下肢浮肿,舌质淡暗,苔薄白,脉沉细。既往高血压病病史。诊为颤证,证属气虚血瘀,治以益气化瘀通络。处方:黄芪45g,赤芍15g,毛冬青30g,天麻15g,川芎15g,豨莶草15g,威灵仙15g,葛根30g,盐山茱萸30g,木瓜15g,秦艽15g,豆蔻10g,牛膝15g,牡蛎30g(先煎)。7剂,水煎服,每日1剂。另予羚羊角口服液,每次5ml,每日1次,口服;复方北芪口服液(院内制剂),每次2支,每日1次,口服;盐酸普拉克索片(森福罗),每次0.25mg,每日1次,口服。
二诊:患者诉服完7剂后,震颤较前好转,反应较前灵敏,出现腰腿部疼痛不适,舌淡暗,苔薄白,脉细滑。患者腰腿部疼痛不适,诊为颤证,证属脾肾两虚,予健脾补肾。中成药处方同前,中药处方:独活15g,桑寄生15g,当归15g,杜仲15g,黄芪45g,威灵15g,秦艽15g,豨莶草15g,徐长卿15g,白芍20g,肿节风20g,牛膝15g,豆蔻5g(后下)。14剂,水煎服,每日1剂。
三诊:患者诉服完14剂后,震颤较前好转,反应较前灵敏,腰腿部疼痛症状缓解不明显,舌淡暗,苔薄白,脉细滑。患者脾肾两亏,予健脾补肾,在前方基础上减羚羊角口服液,并予中药处方:茯苓15g,白术15g,法半夏15g,石菖蒲15g,党参30g,杜仲15g,益智仁15g,天麻15g,火麻仁30g,葛根30g,淫羊藿15g,牛膝15g,木瓜15g。7剂,水煎服,每日1剂。
按:静止性震颤、肌强直、运动迟缓及姿势平衡障碍是帕金森病常见的运动症状,临床上多应用多巴胺受体激动剂治疗,但其有较多不良反应。《素问》提出“脾主身之肌肉”,即四肢肌肉赖于脾胃滋养,脾气充足,水谷精微生化有源,则四肢肌肉得以充养;脾气亏虚,气血生化乏源,肌肉失于濡养,则见肢体无力、运动迟缓等症。黄培新教授认为,脾气亏虚、中气不足是帕金森病患者出现运动迟缓、肌肉僵直及平衡障碍的主要原因,治疗应以健脾益气、补益气血为本。此外,患者具有肌张力增高、肌肉僵直症状,符合中医学“拘证”的临床特点,应结合“拘证”的诊疗思路。本例患者的症状为典型的帕金森病运动症状,治宜益气健脾,活血通络。初诊时,重用黄芪为君,意在补气健脾,并辅以豆蔻化湿行气健脾;肌肉失养,久而不用,故用赤芍、川芎、牛膝活血化瘀,并配以毛冬青、威灵仙、木瓜、葛根、秦艽等药增强通络之力,使筋骨肌肉得以充养。
药后患者肢体症状明显减轻,继之出现腰腿部不适。黄培新教授认为此乃颤证日久不愈,累及肝肾,耗伤气血所致,气血运行不畅,故见腰膝疼痛,治宜扶正与祛邪兼顾。处方以独活寄生汤化裁,既能祛湿止痛,又可健脾益气,补益肝肾。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三诊时在四君子汤基础上配以补肝肾、通经络之药,加强益气健脾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