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动脉粥样硬化

2.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粥样硬化在病理基础上体现为动脉内膜增厚,斑块形成,引起血管壁变硬、弹性变差,管腔狭窄、闭塞及斑块脱落等,而由脑血管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临床病症则主要有各类脑血管意外,或眩晕、头痛等症状。从中医的角度来看,动脉粥样硬化这一病理变化与中医理论中的“痰浊”概念有相联系之处,由于气津不行,津留成痰,痰浊内盛,壅于脉管,脉道不利则气机不畅,血流不通,影响血液的运行,引发脑血管相关疾病。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血脂水平关系密切。血脂的升高也和中医的“痰浊”有关。西医学所言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的,主要是指血浆中的甘油三酯和胆固醇。血浆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及甘油三酯水平的升高,是引发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原因。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除了与遗传因素有关以外,还与饮食摄入因素有关。这一观点与中医学的观点相似,平素嗜食肥甘厚味,容易伤及脾胃,脾失运化、胃气失和,食浊不化,聚而成湿,凝而为痰,滞于脉道,凝聚血中,血行不畅,故成此疾。痰浊之邪亦可阻滞气机,困厄脾气,加剧湿浊形成,浸淫血脉,浊留于脉,凝结成块。

古代医家很早就认识到了痰浊内阻、动风致病的联系,《素问·通评虚实论》曰:“凡治消瘅、仆击、偏枯、痿厥、气满发逆,肥贵人则高梁之疾也。”多食肥甘厚腻,气滞痰阻,中焦不运,导致清阳不举而浊邪内积,容易引发“仆击”“偏枯”等病证。张三锡指出:“中年肥盛富贵酒肉辈,头时眩晕,手足作麻,久久不治,必成偏枯。”眩晕、中风等病证多归因于风邪为患,即中医理论中“风胜则动”的概念,由于痰浊内生,气血不通,故见风动之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