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评价方法概述
(一)社会评价方法分类
项目涉及的社会因素、社会影响和社会风险不可能用统一的指标、量纲和判据进行评价,因此社会评价应根据项目的具体情况采用灵活的评价方法。
1.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
由于分析目标的因素通常较为繁杂且受主观影响较大,因此,社会评价通常采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指标评价与经验判断相结合的方法。
(1)定性分析方法 即主要采用文字描述为主的形式,详细说明相关的情况、性质、程度、优劣,并据以作出判断或得出结论。定性分析应尽量引用直接或间接的数据,以便更准确地说明问题的性质和影响程度。
(2)定量分析方法 所谓定量分析就是通过一定的数学公式或模型,在调查分析得到的原始数据基础上,计算得出结果并结合一定的标准所进行的分析评价。对于项目评价来说,对大量复杂的社会因素进行定量计算显然难度很大,因此定量分析在社会评价中仅仅是一种辅助方法。
2.初步社会评价和详细社会评价
在项目前期工作阶段,应根据项目研究的深度分别采用初步社会评价和详细社会评价的方法。
(1)初步社会评价 初步社会评价是在预可行性研究阶段进行社会评价常采用的一种简便方法,通过这一方法可大致了解拟建项目所在地区社会环境的基本状况,识别主要影响因素,粗略地预测可能出现的情况及其对项目的影响程度。一般以定性描述和分析为主。主要步骤如下:①识别主要社会因素;②确定利益相关者;③估计接受程度。
(2)详细社会评价 详细社会评价是在初步社会评价的基础上,采用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结合项目的工程技术方案,进一步研究与项目相关的社会因素和社会影响程度,进行详细论证并预测风险程度,系统地评价社会影响。广泛应用在可行性研究阶段。主要步骤包括:①识别社会因素并排序;②识别利益相关者并排序;③论证当地社会环境对项目的适应程度;④比选优化方案。
(二)社会评价所采用的指标
为准确反映项目的社会效果,社会评价指标应把社会性指标(例如教育、健康、技能开发、信息透明和社会性别等)和经济性指标(例如收入增加、新增就业机会、生产率提高、收入分配等)综合在一起,作为分析项目社会影响及效果的辅助工具。
1.社会评价指标分类
社会评价指标,按照指标值的取得方式及其性质,可分为客观指标和主观指标;按照其衡量的内容和对象不同,可分为核心指标和辅助指标。
(1)客观指标和主观指标 客观指标反映客观社会现象,适用于衡量项目带来的结构变化。主观指标适用于衡量对个人的影响,即他们的福利现状和期望,以及对各种影响的满意程度。
(2)核心指标和辅助指标 核心指标是指能够直接衡量项目的社会影响,特别是衡量受项目影响人群的收入和就业状况,社会服务和当地文化状况,以及项目地区的具体目标人群对项目的看法等内容的重要指标。辅助指标是特定行业的,或与特定项目目标或具体情况相关的其他一般性指标。
2.社会评价指标的特征
对于不同的项目,社会评价具体采用的指标可能不同,但所有项目的社会评价指标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
1)应该是可量化计算的。
2)所依据的信息资料必须是可以得到的,并且是可靠的。
3)指标数据的收集和测算应考虑成本效益因素,经济上必须是可承受的。
4)应能用来反映随时间变化的动态趋势。
5)应有能显示和衡量与弱势群体社会状况改善有关的评价指标。
6)必须对变化反应灵敏,从而能正确反应现实。
7)易为大家所理解并能被使用者所接受。
8)指标体系应具有全面性综合性特征,既反映正面影响,又反映负面影响。
3.社会评价的指标体系
社会评价应以各项社会政策(例如就业政策、分配政策、扶贫政策、社会福利政策和社会保障政策等)为基础,针对国家与地方各项社会发展目标的贡献与影响进行分析评价。表10-2给出一些社会评价指标,在实际运用时可视具体情况有所取舍。
表10-2 社会评价指标举例
(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