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 社会评价报告的编写
社会评价报告编写一般应包括以下重点内容:
(一)报告摘要
主要阐述评价项目的由来,编制社会评价报告的依据、评价范围、主要工作过程、主要结论及建议等。
(二)建设项目概述
主要阐述建设项目的规模、工程技术及产品方案、原材料燃料供应、辅助设施建设、项目建设和运营活动的社会影响范围和途径等。
(三)社会影响范围的界定
根据项目的具体特点及当地的社会经济情况,对社会影响范围及对象进行合理界定。重点包括以下内容:
(1)对项目的社会影响区域进行界定。
(2)对项目影响区域内的目标群体和影响群体进行合理界定。
(3)分析由项目导致的直接社会影响和间接影响。
(4)对项目可能导致的重要影响因素进行合理界定。
(四)社会经济调查
在社会影响范围界定的基础上,阐述对受项目影响的社会环境、经济环境及人文环境进行调查的过程、方法和主要步骤。社会经济调查应重视采用参与式方法,强调通过公众参与,广泛收集相关社会经济状况资料。
(五)利益相关者分析
在社会经济调查的基础上,进行利益相关者分析,为各利益相关者参与项目方案制订、实施管理提出相应的参与方案,以提高项目建设的透明度,避免工程延期或管理方面的冲突。特别是对特定利益相关者要进行重点分析评价。特定利益相关者包括贫困人群、妇女群体、少数民族群体和非自愿移民群体。
(六)减轻负面社会影响的措施方案及其可行性
在对利益相关者社会风险分析评价的基础上,应针对比较重要的风险因素,通过工程规划设计方案的调整和变更,或者采用相应的对策措施,有针对性地提出规避社会风险的措施方案。
措施方案应包括损失估算、补偿标准制定、收入恢复计划、补偿措施、实施进度计划、费用预算等相关内容,并结合社会经济调查及利益相关者分析的结果,对措施方案的可行性进行分析论证。
(七)参与、磋商及协调机制
社会评价报告应结合项目的具体特点,对利益相关者参与社会经济调查、参与补偿措施方案的制订和实施、参与项目的实施管理等活动提出措施建议,对相关的沟通协调、意见反馈、申诉及纠偏机制建立提出措施方案。
(八)监测评价
社会评价重视对项目的实施效果及社会风险规避措施的监测评价。项目业主应根据项目的具体情况,建立内部监测评价的框架机制。对于存在社会风险的可能性较大的项目,还应委托外部机构和专家建立相应的外部监测评价制度。在项目前期论证的社会评价报告中,应对监测评价方案提出明确要求。
(九)主要结论及建议
(十)附件、附图及参考文献
社会评价报告应结合项目的具体情况,在报告正文之后提供有关的附件、附图及参考文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