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前言

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关于立德树人的要求落到实处,2014年教育部研制印发《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在进行初中历史学科教学的过程中,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从而提高学生正确认识辩证、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让学生可以明辨是非黑白、认清善恶,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社会观。因而,在进行初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重中之重。

所谓的历史核心素养就是指学生通过教师的一系列教育教学活动和学习方法的指导帮助,能够使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分析方法,针对历史问题做出相应的判断和评价,从而赋予学生以正能量。自新课改以来,历史课程的教学标准就明确要求,初中历史教学要以“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为准绳,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坚持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为教学宗旨。初中历史的核心素养内容大致可分为核心理论(即唯物史观)、核心思维(即时空观念)、核心方法(即史料实证)、核心能力(即历史解释)、核心价值观(即家国情怀)这五大类,初中历史课堂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围绕这五大核心内容对学生进行引导性教学。

但由于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目前一些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暴露出了许多问题,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过程降低了教师工作的有效性。同时传统的知识点会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另外,单一的教学方式并不适合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使学生难以产生对历史课的兴趣。因此,在建立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下,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教师可通过转变教学主体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教学,通过拓展教学内容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点的背景,再通过丰富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对历史课产生兴趣并主动地学习历史,从而使学生拥有正确的民族史观,且能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历史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