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时空观培养是新课程目标的基本要求

(一)历史时空观培养是新课程目标的基本要求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教学目标中明确提出了有关时空观念的目标要求。在知识与能力目标的维度上,要求掌握历史时序,历史的认识要在具体的时空中进行;在过程与方法的维度上,提出掌握历史时间的计算方法,掌握识别和运用历史地图和图表的方法等;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维度上,提到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趋势。在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上都强调了对时空观念的培养,充分说明了时空观念的课程教育价值及其要求。

历史事件发生的过程、历史人物的评价需要放在具体的时空下才有意义,一旦脱离当时的时空条件,一切都是空谈。历史规律的探索、历史趋势的瞻望,需要对整体的时空观进行把握。例如,中国儒家思想文化,经过2000多年的发展,在每一段特定的历史时期,都有不同的发展状况。春秋战国时期,孔子首创儒家学说,“仁”“礼”是核心,经过孟子、荀子的发展,儒家学说在起始阶段不断丰富;在秦朝时大批的儒家经典被烧毁;汉朝时,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文化官方化,这时的儒家文化糅合道家、阴阳五行家;隋唐时期,它又糅合了道教、佛教文化;后来的程朱理学、王阳明心学、明清时期批判思想以及中国近代史的新文化运动等一系列的传承与创新,都在不同的时期赋予了儒家文化新的内容。对这些内容线索的梳理,必须放在特定的和整体的历史时空观下进行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