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时间观念的培养
历史时序性是了解历史的纵向坐标,初中生无论哪一个阶段学习历史都不能离开时间。上文已经讨论历史长时段与短时段两个审视历史的角度,就初中生而言,对两种角度的转换及其理解可能会有些困难,但可以通过有意识的训练来解决。同时,在进行历史时序培养的基础上,引领学生掌握历史时序的基本知识、了解基本方法,对历史时间的掌握.大有裨益。
1.注意历史时间专业术语以及纪年法等知识的
初中历史教科书大多数出现的时间都是采用的公历纪年。世界上大部分的国家采用的都是这种纪年法。1949年起我国正式规定采用公历纪年。中国古代的纪年方法与现在采用的公元纪年法在时间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此教材做出一些特别的标注。比如,在学习统编版教材《秦末农民大起义》时,陈胜吴广农民起义的时间是公元前209年7月,这里7月是旧历,为了与公元区分,旧历月份采用汉字记载。现在教材改为了公元前209年夏。具体公元时间点的表示方式都是用阿拉伯数字来表示。比如,八年级上册中南昌起义的时间是1927年8月1日。一些较长时段的表示,在公历纪年法中有世纪、年代。公历的100年称作一个世纪。1世纪可以分为若干年代,10年划分成一个年代,比如洋务运动的时间是19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90年代。
初中生要掌握一些历史计算的方法,这是他们要掌握的基本技能。世纪的计算在年代的百位数上加1即可,例如2001年是21世纪(20+1),公元前2010年是公元前21世纪(20+1)。公元前或公元后时间差的计算,仅仅是公元前或公元后直接进行相减。比如,秦于公元前221建立,公元前207灭亡,秦王朝存在了14年;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2015年为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牵涉到公元前后的计算,数字相加减1,西汉公元前202建立,公元9年灭亡,所以持续时间是202+9-1=210年。公元前某年距今多少年算法如下: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距2000年有多少年?为138+2000-1=2317年,距离年份=公元年数+今天年数-1。需要注意的是,不要与数学上的正负数的概念相混淆。
除了以上介绍的纪年方式,中国古代还用朝代进行记录时间,比如东汉末年宦官、外戚专权,秦末农民起义等。有些历史史实的记载还会用皇帝的庙号或谥号。例如,隋炀帝时期,修建了京杭大运河;清圣祖年间,平定噶尔丹叛乱。在教材上还涉及两种纪年法:第一是干支纪年法。十天干与十二地支相互搭配,从甲子开始到癸亥结束,60年一个轮回,在初中教材中接触到的《辛丑条约》、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都是以干支纪年法来进行命名的。第二是民国纪年法。在统编版八年级历史教材中提到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1912年设为民国元年,与公历纪年的换算方法是民国纪年等于公历年减去1911。
2.注意历史年表以及时间轴在教学中的应用
对于较多历史事件的记忆和学习,以及对较长时段历史现象的分析、历史事件的梳理,我们常常采用历史年表与时间轴的方法。
历史年表大致可分为三类:大事年表、对照年表、比较年表。大事年表根据知识内容综合程度的不同,分为两类。在每册历史教材的后面按照时间顺序进行整理的大事年表,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属于综合性大事年表。围绕一个专题展开进行的年表,属于专题性大事年表。八年级上册课本中的关于《马关条约》的学习,与两次鸦片战争相结合,将列强的侵略分为几个步骤,但是内容以大事年表的形式进行呈现。
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的历次战争和条约,反映出列强在中国的势力范围由沿海逐步深入内陆地区,侵略方式出现阶段性变化,追其原因是资本主义国家由自由竞争阶段发展为垄断阶段,变为帝国主义。中国的社会状态发生阶段性变化,中国由独立自主的国家一步步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本课的时序性特点简单明了,空间变化按照时间顺序进行整理,概括出相应的阶段性特征。
对照年表依然按照时间顺序,把中国史与世界史的大事并列在一起进行比较,在九年级历史学习的过程中常常使用。比较年表常常用于分析人口变化,战争死亡人数等具有动态变化的历史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