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以多元的连续性思维超越二元对立思维
事实上,从动态的教学过程论来看,非预期事件虽然打破了教学的有序性,但是它会一定程度上促进生成,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上生成的资源是我们教学的一个有机促成部分,是基础资源。如果采取粗暴的“剪枝”的方式对待非预期事件就得不偿失了。要保证课堂上持续的生成,教学中就要以多元的思维看待学生,看待每个学生的每一句话,不能简单地采取是与非、好与坏的评价。在改革的过程中也必须防止非此即彼的简单倾向,不能为了体现“自主”而忽视了“自能”,更不能为了彰显“个性”却不见了“共性”,热衷“客串”而不见“引导”,尤其在学习方式上,讲授和灌输的学习方式也同样有它们的用武之地。
总之,观念是人们在思维过程中不断更新的,如果局限于传统观念和思维定式,跳不出原有的条条框框,就一定会限制学习活动。教学中如果仍然将思维方式固定化,没有多元的思维方式,就不会彻底地改变课堂,也就很容易走以前的老路。[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