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立历史教学重点的依据

(二)确立历史教学重点的依据

从上述教学重点的诸种界定也可看出,确定教学重点的“支撑点”有着不同性质与类型,具体可分为以下几种:

1.外在的可能性依据

外在的可能性依据主要指实践中的、可能的外在关联,据此划分教学重点的凭借与支撑,从这一维度看主要包括历史事件的作用和影响、教材的内在联系和主从关系、对学习历史所起的作用等。

(1)历史事件的作用和影响

在一节课的教学内容中,可能涉及多个历史事件,确定某个历史事件是否是重点就要看它们在整个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和影响。比如,《三国鼎立》一课,通常涉及“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重要战役,它们都是三国时期以少胜多的重要战役,两者究竟哪个是重点内容,就要看其对历史发展的全局性影响和作用。“官渡之战”促进了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两者相较,“赤壁之战”对那一时期历史发展的作用更大,应做重点处理。

(2)教材的内在联系和主从关系

历史教材内容源自课程标准,既有一定的指向性,又有其自身的编撰系统性。在确立教学重点时,需要考虑教材的内在联系和主从关系,依据某一知识在教材内容中的地位或作用进行辨别与确立。比如,《百家争鸣》一课中的孔子,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不仅在本课内容中具有重要地位,而且其思想影响与后来的秦朝“焚书坑儒”、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宋明理学甚至近代五四运动中的内容等,都有强弱不一的关联,在整个教材内容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据此应将孔子及其思想作为本课教学重点。

(3)对学习历史所起的作用

“以学定教”是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在课堂教学中,重点往往也是变化的,变化原因之一就是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可根据学生学习基础和知识本身的特点及难易程度,再结合学生的理解水平来确定教学的重点。比如,学习《改革开放》一课前,教师所做的学情调查如下:

学生1:改革开放进程中的世界潮流和国际环境分别是什么?

学生2:1976—1978年,为什么思想上未彻底清除,而仍在徘徊中前进?

学生3:“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中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十四大标志着改革开放步入一个新的阶段。”对这两句话感觉不是很清楚。

学生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农业取得大丰收,但是现在的土地流转现象很多,粮食产量继续上升,这两者矛盾吗?

学生5:教材中开放经济特区部分,“给予两省更多自主权”、财政上试行“中央统一领导下大包干的办法”是什么意思?

从反馈的问题看,学生对改革开放的理解,特别是对改革开放历程中如何酝酿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和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等的理解还有一定困难;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今天“土地流转现象”之间的关系认识不清;对如何进一步突破改革开放进程中的一些具体细节和教材中的相关表述存在疑虑。要解决上述问题,势必要对改革开放中的关键点做更深入的挖掘,以此学情为出发点,将本课的教学重点定在:从理解改革开放的阶段性来体会改革开放的艰巨性和复杂性。

2.内在的根本性依据

内在的根本性依据主要指根据内在的学理分析及其决定性的根本关联,据此划分教学重点的凭借与支撑,从这一维度看主要包括教学立意和课堂教学目标。

(1)教学立意

教学立意是决定一节课教学重点的最根本性依据。从上述实践中的、外在的可能性依据看,无论根据历史事件的作用与影响,还是依据教材的内在联系和主从关系对学习历史所起的作用等支撑点来确定教学重点,都只能是外在的可能性判断,这样的判断在实践中能有一定的指向性效果,但并不恰当与准确。比如,《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一课,有的学生认为“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既是标题,又贯穿了教材三个子目的内容,它就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有的学生认为本课涉及美国独立后的形势、《1787年宪法》、两党制等多个史实,《1787年宪法》无疑是最有历史影响也是最重要的,它就是教学重点。这些看法有一定道理。不过,如果细加考察,似乎仍存在疑问:“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属于历史事件,它虽是标题,但与单元主题“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所强调的“政治制度”存有一定距离,以此来确定教学内容,不免偏重于联邦政府建立所涉及的时间、人物以及相关事件等,涉及政治制度的内容反而不多;《1787年宪法》可能更接近于政治制度,不过它仍属于文献法典,涉及内容面广,以此来组织教学内容也有可能走偏。

事实上,一堂课的教学重点,最终决定于其教学立意。本课相关的课程标准要求是“说出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和联邦制的权力结构,比较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而本课所属的单元主题是“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实际上是要强调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及其特点。本课的立意显然要突出制度变迁,彰显美国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特点。代议制的内容十分繁杂,涉及议会制度、政府制度、政党制度等多个方面,如何突出其特点?

课程标准要求“说出联邦制的权力结构”“比较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在这里,并不是要从政治学意义上“说出”“比较”,而是要从历史角度具体地加以说明。每个国家的发展道路各不相同,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各有自身的特点:英国是渐进式的发展道路;美国在北美大陆确立了史无前例的共和国;法国确立共和制的道路艰难而曲折;德国是统一和制宪两个主题并行。况且,在制度层面上,代议制在这些国家的表现也各有差异。如何历史地说明美国政治制度的确立?如何历史地分析美国资产阶级代议制较其他国家代议制的不同?这应为本课教学内容的聚焦所在,也应成为本课的教学重点。[1]

(2)课堂教学目标

从学理上看,教学目标决定教学内容。无论是历史事件的作用和影响,还是教材的内在联系和主从关系,或是对学习历史所起的作用等,这些外在因素都最终以与教学内容的关联呈现出来,而其关联背后的指向,仍在于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从这一意义上讲,依据课堂教学目标,也可以确立教学重点。

综合起来看,如何确定教学重点,其依据背后折射了一定的教学理念。以历史事件的作用和影响或以教材的内在联系和主从关系为依据确立教学重点,折射了一定程度的“知识决定论”;以对学习历史所起的作用为依据确立教学重点,反映了考察依据开始向“学生中心论”倾斜;而依据课堂教学目标或教学立意确立教学重点,则又回归到教学重点的本质诉求上。尽管以课堂教学目标确立教学重点缺乏某些实践“抓手”,以教学立意确立教学重点更有一定的操作难度,但是它们毕竟是衡量教学内容是否能成为教学重点的内在标尺,值得优秀历史教师在实践中探讨与追寻。